第250章 商戰未開刀兵已至(2 / 3)

*********************

吳濟淵、徐經等人因為正在龍江船廠商議洽購遠洋商船事宜,所以沒有隨同楊淩一同往蘇州。欽差地三艘大船到了蘇州碼頭,穀大用、李大祥和江南道布政使、指揮使、按察使等大隊官員趕來相迎。

江南布政使嶽大人雖是剛剛到任不久,可是江南第一名妓黛樓兒的大名以及她與楊淩的糾葛也是耳聞過的。在那時士子、官員眼中,風流名妓猶如一件珍貴的商品,誰有本事誰便取了去,越是有名越增身價。反正不是要娶作正妻,倒是沒人在意她們的過去。所以見了大大方方陪在楊淩身邊的成綺韻,這位頭榜進士出身的布政使大人隻是驚豔於黛樓兒的美色,羨慕楊淩的捷足先登,卻從心眼裏沒有一絲一毫的歧視。

楊淩原本確是擔心有些食古不化的官員會麵對黛樓兒有所不敬,黛樓兒心高氣傲,勢必難受這種屈辱。他卻不知這時代士大夫們對於貞節的看法兩極分化嚴重,一方麵對女人刻薄到了極點,另一方麵又視流連青樓為風流韻事,納名妓為妾蔚為時尚,根本沒有他想的那麼嚴重。

穀大用對楊淩的到來自是喜出望外。他這些日子忙著海關衙門、市舶司、水師和稅監衙門的建立,穀大用才學有限,不過他是吃一塹長一智,牢記楊淩的囑咐,絕不盲目瞎指揮,隻是抓著人事權不放。

肯賣力、能出成效的,就是可用之人,他便放膽讓手下人去做,反正他的背後有楊淩、有皇上、有京中皇親國戚和地方士紳豪族的支持,身居上位掌控全局者主要的功能便是調動部下的積極性,細而化之地東西並不需要他去親自處理,何況還有兩廠一衛暗中傳遞各種商業情報和各個衙門的籌建過程,沒有什麼事真正瞞得過他。

楊淩、成綺韻應承了接風洗塵的酒宴,謝送了地方各司官員,這才和穀大用、李大祥等幾個親近的人物回到欽差行轅,置茶清談。

這處宅子是穀大用在市舶司衙門旁新建的一處海市行轅,穀大用則是北方人,不習慣江南的橋流水、曲環回廊,這宅子建築的一如北方豪宅,講究地就是一個通敞氣派。

高大的門楣,筆直的通廊,一排風磨銅砌死風燈由大門每隔五步便掛了一盞,一直延伸到中廳,照得院子裏恍如白晝。

“咱家已令蘇州織造擴大生產,那些個人的織坊也按照大人的吩咐,叫他們各自負責一塊,產絲的專門產絲,織羅的專門織羅,產成品由織造局統一收購。

這樣一分工每家都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生產的度也快了許多,而且各家之間是相互供應的關係,誰也離不了誰,各家織坊也沒有互相拆台、撩陰腿下絆子的了”,李大祥是被楊淩‘笑裏藏刀’嚇破了膽的人,一落座便討好地道。

楊淩笑道:“辛苦辛苦,類似瓷器、絲綢、布匹、佛經、詩詞這些東西,高中低檔都要準備,通商後可以高價銷往日本國。”

他飲了幾杯水酒,興致頗高,眼前又全是下屬無需顧忌,一時興起順口笑道:“這陣兒不是廉價織造,嗬嗬,那可是三分本錢七分高利的好東西。”

李大祥瞠目道:“大人……沒的人……揣什麼?”

楊淩哈哈大笑道:是大明製造,哈哈,方才是一句番語,李公公勿需介意。”

穀大用忙自作聰明的搶著解釋道:“楊大人府上養著幾個來自遙遠西方紅碧眼的番人,大人這是的該國的番語。”

李大祥幾個人作恍然大悟狀,連忙又表示了一番欽佩、讚美。

楊淩道:“不過諸位大人可要記著,是民間自由通商,可沒哪個朝廷那麼白癡,完全由著百姓們來。要引導,懂麼?不該多進、不該多出的東西,在製訂稅率的時候,就要調高一些,百姓自然就少碰那些東西,咱們要多進日本國的硫磺、刀劍、蘇木以及銅礦等等,少進玩賞之物。

還有,閔文建閔大人明日就會趕來見我,不過我已聽軍中屯田種植的南洋作物長勢極好,明年大量種植後有了餘糧,也要酌量銷往彼國,不要隻看到眼前利益,要讓它離不開咱們。”

李大祥擔心的道:“大人,織造局已囤積了大量鬆江等地收購上來的布匹、絲綢,聽聞日本國如今諸侯混戰,極是貧困,他們有錢財買咱們的東西麼?”

穀大用得楊淩授意要他密切注意日本國動向,廠衛已傳回一些情報,心中有數,是以聞言道:“老李,這個你盡管放心,日本國雖,卻多金礦、銀礦,這些年到處打仗,田園、城市處處荒蕪,迫於無奈,各地大名正在紛紛開山采礦,他們別的沒有,這金子銀子可是源源不斷。”

李大祥一聽這才放下心來,臉上頓時換了一副輕鬆的笑容。

楊淩其實也沒安什麼好心,他借商洽開海貿易,派往日本國的使者群眾混雜了大量搜集各種情報的專家,根據他們送回的情報,日本各地大名打得不可開交,治下無人安於種田、做工,以致變的越來越窮。

為了增強實力、與其他大名作戰中獲得優勢,各地大名利用日本多山,山中多有金銀礦的地理條件,正在組織人力全麵開采,有遠見的大名甚至開始修建水利、鼓勵耕種。

楊淩盤算金銀是世界通用的貨幣,放到哪裏、放到何時都是值錢的東西,如果向他們提供各種物品甚至食品,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那麼各地大名的注意力就會從因為經濟困頓而準備暫時休戰,從而大力展農工業上重新轉移到爭霸上來,那麼在大明大力展海軍同世界接軌的時候,就可以利用他們的內亂至少領先他們五十年,他們再想追可就困難了。

楊淩萬萬料想不到他的目的是如此簡單,可是因為這一舉動對未來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日本因此走上了同西班牙一模一樣的展道路,而大明卻因此積累了一百五十年後工業大暴的足夠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