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家中來信(2 / 3)

往昔作戰,打敗進犯之敵,將之驅出關外便是大捷,但臣以為,在我邊關殲敵一萬,不及侵入敵寇本土,在其家中殺敵一百對其軍心民心的打擊之大,往昔我們不了解敵情敵勢,貿然出兵猶如盲人瞎馬,而今則不然。”

楊一清讚許地看了楊淩一眼,道:“楊大人的內廠在關外活動極有成效,情報源源送來,微臣心中有數,才敢大膽定下此計。”

“皇上你看”,楊一清指著起伏不定的草原地圖,正德、楊淩和張永都凝目望向他手指的地方。“這裏是錫林郭勒盟、察哈爾部盟,這裏是伊勒呼裏盟、爾雅範盟、額爾完納盟,和哲裏木猛,這片青色旗所在是昭烏達盟。”

楊一清躊躇滿誌地道:“派一孤軍深入敵後,本是軍中大忌,但是據我們得到的情報,此次韃靼精兵傾巢而出,後方空虛之極,每個部盟所餘皆是老弱婦孺,留守可戰的士兵極少。

韃靼人流徒而居,沒有城池,本來就算知道他們的營寨空虛也無法在茫茫草原大漠上找到他們的位置,現在有了準確情報,再依據詳細的地圖,事先劃定一條撤退的路線,安排大軍隨時接應,這個一本萬利的險是值得冒的。”

張永倒吸一口冷氣,動容道:“楊總製派了一支孤軍深入敵後作戰?”

楊一清頜道:支輕騎,一支五千人的,完全以破壞為目的,而不以殺戮為職責的尖兵。這支孤軍將得不到我們的支援和供給,他們必須從韃靼人的部盟間掠奪糧草給養,以戰養戰。

韃靼人驍勇善戰,但是他們遠在後方草原上的部落卻根本沒有戰力,我的命令是盡量少殺那些老弱婦孺,他們活著就是我們的盟友,伯顏猛可的負擔,但是要盡量破壞他們的一切。

韃子每逢九十月份,就開始割蓄大量草料如山般堆積起來,冬季就以草料養牛羊。以牛羊養人口,我的命令是:吃掉他們的牛羊,燒光他們的草料,象蝗蟲一般卷過他們的草原。

這最近的七盟要隔盟劫掠,讓他們有富有窮,有人能活、有人餓死,遊牧民族視劫掠如經地義,相信當伯顏猛可返回草原時,除非他能拿出足夠的糧食救濟各部落災民,否則內部將烽煙四起,就算是他,也彈壓不住!”

來載最新

楊淩聽完看了一眼這位儒將,楊一清瘦削的黑臉上一片殺氣,牛油燈下神情似乎有些猙獰。楊淩不禁暗讚一聲:“好一個斯文中的敗類,名將中的流氓!”

正德怔怔半晌,忽然長長吸了口氣,問道:“這戰策是你決定的?”

楊一清不知皇上心意如何,畢竟這戰法雖可大大減輕明軍壓力,就算明軍不主動攻擊韃靼,隻要嚴陣以待不讓韃靼占了便宜,就可以坐視韃靼內亂,至少可保邊民三年平安。但是總有些太過無賴,有幹和,所以一直未出是何人想出的戰策。

這時他偷眼一瞧皇上神色平靜,不似慍怒,以皇帝衝動個性,如果真有不滿恐怕早就表現了出來,這才大膽道:“回皇上,這是臣的副將王守仁接了內廠詳細情報後想出的辦法。

臣與軍中將領們又共同細化、力求完善才予以施行的。為求穩妥要求他們整個行動全部時間隻有二十,當求援書信送至伯顏猛可,蒙古大軍回援時,他們已按預定路線返回。”

楊淩嘿嘿一笑,讚道:“好一條反客為主、上屋抽梯的絕戶計!”

他是正德第一寵臣。他開口稱讚,楊一清心中大定,忙笑道:“這計再妙,也得有大人準確詳盡的情報,否則這五千人馬就如肉包子打狗,往茫茫雪原裏一丟,恐怕一個部落也未找到,就餓死凍死在那兒了。”

正德怔怔半晌,忽然輕輕歎了口氣。微微搖了搖頭,楊一清心中一凜,微窘道:“臣也知道此計狠辣,有失朝上國仁和之”

他還未完,正德已歎道:“可惜,隻可惜了韃子七萬大軍還橫在關前,他們隻能輕騎而出,不帶負擔,不然真該把蒙古貴族的王子公主們都擄回來當太監宮女的。”

楊一清一下子愣在那兒,看著比他還無恥的大明子喃喃地不出話來,想奉承兩句,可是讚美三皇五帝仁德之君的詞兒好像又不合時宜。

一心想過強盜癮的正德皇帝還在遺憾地大搖其頭,楊淩已忍著笑問道:“楊總製,如今大軍出幾了?何人帶隊?”

喔”,楊一清一直擔心沒有經曆過血與火的殘酷,隻在飽讀詩書的大儒教導下學過聖賢文章的皇帝會對這條計謀不以為然,聽了楊淩的問話才醒過神來。

他忙回道:“已走了九了,王副將本想親自帶隊,但苗公公自愧督軍不利,有負聖意,執意要親自揮軍,以求將功贖過,是以本官派了參將許泰與他攜五千精兵出。”

楊淩略略一怔,便明白了苗逵的用意。苗逵比不得劉瑾、張永,這幾人是看著太子爺從長大的,彼此極有感情,而正德皇帝又非寡恩之君,極重個人情意,所以除非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否則正德斷不會冷落了他們。

而苗逵不同,他是先帝的寵臣,和正德卻沒有私誼,象邱聚、魏彬這些沒有撈到大權的八虎中人,對他的西廠提督之職一直垂延三尺,此次出兵指揮不利,回去後這些人若進些讒言,不但撈不到戰功,便連既得權力也要失去,所以才狠隨軍出征冒險。

最初的西班牙海上強盜,本就是些在內爭中失意的伯爵、將軍,跑到海上冒險,牟取新的出路,象苗逵這樣的野心家,殊途同歸,為了撈取權力,現在也搖身一變,化身草原馬匪了。

“許泰?”正德想了想,笑道:“是弘治十七年的武狀元許泰?武舉時朕為太子,曾微服去科場觀戰,此人武藝十分了得。兵書戰策也極精通,楊總製用將得當,若是他能大勝而歸,朕晉封他做總兵!”

******************************

楊一清聽楊淩述了與朵顏三衛的秘議,思忖再三倒也沒有再勸皇帝回京,可是待他加派了五千人馬親自將楊淩一眾人送回大同後,立即飛馬馳回,急召已返回青牛關的王守仁。商議改變戰略,調重兵把守大同外側諸關,畢竟再大的戰功也不如護得皇帝周全。

王守仁聽聞伯顏可汗將重兵向平順、壺關一帶轉移,擔心他們趁勢脫離主戰場,返回蒙古草原,現在苗逵、許泰的大軍尚在韃靼各部盟間遊走。萬一不及撤回,可就全交待在那兒了,是以向楊一清提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