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鄧晨曦先生的長篇小說《鐵甲家族》,腦子裏閃現出的第一個感覺是對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尼迪克特的經典之作《菊花與刀》中概括的日本國民性有了更加直觀而感性的認識:好戰而祥和,黷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禮,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日本是個隻有恥辱感而無罪惡感的民族,中國是個講仁愛講中庸之道的民族,兩個文化差異的民族之間的戰爭,其結果是靈魂的撕裂。”鄧晨曦先生百萬言的長篇新著《鐵甲家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中日文化視閾下中國人民八年抗戰的可視窗口。
我們知道,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為了讓人們更清晰地看到八年抗戰中國海軍軍人正麵戰場的曆史真相,也為了讓人們更清楚地了解日本侵華戰爭背景下日本文化尤其是武士文化對日本人性格特征的深刻影響,鄧晨曦先生在他的這部小說中,以中國八年抗戰中的淞滬抗戰、南京大屠殺、江陰血戰、武漢會戰、長江布雷戰、長沙會戰、衡陽保衛戰、重慶大轟炸等一係列重大曆史真實事件為“場”,精心刻畫了以林中天為代表的中國海軍世家和以落葉為代表的日本別浦左衛門世家從甲午海戰到抗日戰爭逾半個世紀的恩怨情仇。在這裏,林中天和落葉是鄧晨曦先生刻畫的最具特征的靈魂人物:作為從福州三坊七巷走出的恪守傳統的講求中庸之道的典型中國傳統人物形象,林中天又是一個忠勇英烈的鐵骨錚錚的接受過西方現代文明的中國海軍軍人;而落葉卻來自日本武士世家,血液中流淌的是“忠”、“孝”、“義”、“理”、“仁”與“人情”等矛盾複雜的統一體。但就是這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男女,有了一段情感上的“孽緣”,並與整個中國八年抗戰的宏偉曆史緊緊交織在了一起,既從史學的角度宏觀反映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又從文化上解讀了兩個民族不可調和的矛盾與衝突:日本人不承認日本文化從中國吸收了營養;日本人否認慰安婦的曆史存在;日本人否認侵華戰爭是侵略而是“救贖”;日本人對靖國神社的推崇和膜拜……如此等等的一切“根源”,竟原來都與日本獨特的文化,尤其是武士文化有著直接的關係。鄧晨曦先生在他的小說裏是這樣揭示日本的武士道的:武士道初始隻是封建製度下的食祿報恩主義的“奴道”,並不是什麼精深高遠的理想。當後來武士成為統治階級一部分的時候,則穿上了儒家道德的外衣,從製度論的武士道演化為道德論的武士道,再進化為信仰論的武士道。到了明治維新時代,成了維新革命的政治道德的基石,因而也罩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武士道的真諦隻有兩件事:一件是“仇討”,一件是“切腹”。“仇討”是複仇,是殺人,“切腹”是自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武士道是榮耀與毀滅的“求死之道”。這正是落葉或曰別浦左衛門家族代表的日本大和民族對華戰爭的精神支柱。
在鄧晨曦先生的這部長篇中,文化的碰撞幾乎無處不在:父親別浦將軍與中央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林樹慶,林家長子、艦長林中天與別浦家愛女落葉,林家次子、海軍陸戰隊團長林中地與別浦次子、海軍陸戰隊聯隊長橋本,林家三子、飛行員林中人與落葉的未婚夫、海軍王牌飛行員佐佐木,以及以林家祖父、大清北洋海軍鎮遠號副管駕林國忠《北洋日記》形成追憶、橫貫始終與別浦家祖父、日軍海軍聯合艦隊秋山中佐的廝殺。可以說兩個文化背景下的軍人在海、陸、空戰中的殊死搏鬥,既是一種智慧的較量,又是一種文化的比拚:在戰術戰略的製定、雙方的作戰心理、對戰敗方的處置,甚至於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情感命運,無不與文化的對弈緊緊相連。林中天是一位既遵守傳統文化又崇尚西洋文化的軍人,他與陳宜書、丁曼殊和落葉三位女性之間的愛情命運,說到底都可歸為一種文化的對弈。陳宜書是福建海軍世家傳統女性的一個代表,她千裏尋夫而未得到林中天的真愛是傳統文化(陳)與西洋文化(林)的對弈;丁曼殊是金陵女大的才女,她毀家救國的執著贏得了林中天的真愛,但卻最終不得不與他分手也是西洋文化(丁)與傳統文化(林)的對弈;而落葉淪為日本武士文化下的一朵美麗的櫻花,作為一位普通女性時,她美得讓人心顫,而當她身為一位間諜時,又恨得讓人賁張,這雙重身份造成的人格分裂下的愛情,亦是武士文化(落葉)對中華傳統文化(林)的對弈。各種文化對弈下的愛情結局,用綠林出身,後為海軍陸戰隊團副的烏豹的話說,各是“有緣有份”、“有緣無份”和“孽緣”。而造成這一切後果的罪惡之花,便是中日文化對撞之下的戰爭。戰爭是會異化人類的,它會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改變家族與家族之間的關係,甚至改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這是人類應該永遠記住的教訓。鄧晨曦先生的這部長篇小說,很技巧性地開辟了兩個戰爭的“場”:一個“場”是顯性的,它是以國民黨的對抗日本侵略軍的八年抗戰的正麵戰場;另一個“場”是隱性的,就是以林中天海軍世家包括祖父林國忠、父親林樹森和林中天、林中地、林中人三兄弟為主的從甲午海戰到抗日戰爭長達半個世紀的海上戰場。這兩個“場”的交替出現,猶如一幅巨大的中國水墨畫,以濃畫近,以淡顯遠,卻“淡妝濃抹總相宜”,既波瀾壯闊,又動中有靜,達到了很好的敘事效果。尤其是中國近代海軍從福州馬尾首辦船政、中法馬江海戰、北洋海軍成軍、甲午海戰、威海衛淪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到薩鎮冰、陳紹寬重建閩係中央海軍,沿長江與日寇對決,再次全軍殉國的悲壯的海軍建軍史,一一在書中以精彩的故事的形式得以充分地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