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國用大炮敲開了中國的門戶,隨後各國列強蜂擁而至,在強占租界和劃分勢力範圍的同時,還紛紛派人來尋寶探險,從而使中國的文化遺產也進入了一個大量外流的災難期。
1856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既毀壞了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也毀了文源閣的《四庫全書》,劫走了殘餘的部分《永樂大典》和園中的珍寶。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掠走了清宮廷中珍藏的書畫等珍貴的藝術品。除了這兩次大規模的強盜式的搶劫外,一些國家的探險家、考察家還以科學考察的名義盜劫了不計其數的中國珍貴文物和藝術品。
據統計,1856年至1932年間,俄、英、德、瑞典、法、日、美諸國曾來我國西北地區考察、探險66次,每次考察都會多少不等的盜劫、騙購一些中國的古跡文物。在各國的考察、探險中,以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本大穀光瑞考察團、俄人鄂登堡和美國人華爾納對敦煌遺書、文物的盜劫、破壞最為嚴重,給中國古代文化造成的損失也最大。因此,我們就以這些考察、探險對敦煌遺書、文物的盜劫、破壞為案例,通過這隻麻雀的解剖,來探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文物外流的曆史背景及具體情況。
敦煌文物的發現,是我國學術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不幸的是,敦煌文物發現於帝國主義正在加緊侵略中國的時代,許多文物被帝國主義國家的所謂“學者”、“考察團”劫去,部分為國內官僚地主及私人收藏,造成了我國文化事業不可估量的巨大損失。早在1930年,愛國學者陳寅恪先生就沉痛地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其發見之佳品,不流入於異國,即密藏於私家。”
敦煌文物外流,是中國文物外流的一個縮影。當然,敦煌是絲綢路上的一顆明珠,敦煌文物是整個絲路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為了使我們的分析、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我們在某些部分的探討中,可能會涉及敦煌以外的一些地區。
但願通過我們的敘述,使讀者能夠明了敦煌遺書的發現,藏經洞封閉的原因及時問,絲路文物被盜的曆史背景,各國組織考察團的背景、條件,各國考察團對敦煌文物的劫奪破壞,各國的收藏及研究情況等等,進而對敦煌學和絲路文化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