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相比於上述叫屈,“一些影視公司隻囤IP用來增值,而不是把它拍出來”的指摘也並不在少數。“不管是作為固定資產,還是作為二次估值,對於電影公司都是有必要的,”對於這一詬病,田剛給予反駁。
隨即,他給出解釋,“轉化是有一個難點存在的,如今的電影行業是爆發式增長,但行業裏的技術工種並不會相應迅速發展起來,人才儲備是難以消化現有的IP資源。比如,國內真正有票房號召力的藝人、電影導演都是掰著指頭數得過來的,更別提編劇了。”
終會有不熱的那一天
在2015北京國際電影節產業圓桌高峰論壇暨《2015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發布會上,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發布數據,“我們僅僅用了不到100天的時間,就使年度電影票房站上了百億大關。”這意味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產值在第一季度已經達到一天一億,同樣也是中國電影百天內突破百億元關口的最快紀錄。
票房的激增,讓資本的心態更為急迫,幾乎推著IP前進。資本追逐IP,背後的驅動力是希望IP快速兌現利益,留給創作的時間少之又少。在這一背景下,時間和經驗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電影變得與其他沒有太多文化屬性的產品一樣,重要的不是藝術標準,而是怎麼賣,以及能夠在哪幾種渠道上賣。
“市場環境的饑渴,帶來的就是電影從投資製作到最後發行的整體周期的壓縮。”對這一現象,田剛的觀點是,在中國電影野蠻生長的階段,現在的主要矛盾還是盤子不夠大,而IP隻是做大這個盤子的手段之一。
“在整個產業鏈中,上遊除了資本運作,還有IP項目;中間的製作標準隻得慢慢來,著急也沒用;另一端就是市場。”田剛認為,一頭一尾是電影發展現在最為著急的,源頭上IP先拿住了再說,可尾端卻出現了影城空置。
所謂的影城空置,有一組對比數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官方數據及行業統計顯示,目前中國有超過2.36萬塊大銀幕和大約400家可統計票房影院。但是,全國電影院平均上座率僅有15%。萬達、中影星美等十大院線的單場觀影人次均逐年降低,每年平均減少6%,到去年平均每場不到25人。
一有新的商圈出現,就會出現新的影院,但是電影生產的速度是與之不相匹配的,在市場活性尚未被徹底激發的背景下,也並非所有的電影都能吸引到觀眾。“近年來,無論是電影IP這些火熱的概念,還是電商購票平台的崛起,都是在解決影城空置的問題,”田剛說。
身處中國電影的快速發展時期,讓更多的人走進電影院,是如田剛這些從業者的努力方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