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改編的熱度之惑(1)(1 / 1)

行業觀察

就這兩年,凡是與電影相關,IP就是一定逃不掉的話題,今年尤盛。從IP熱萌芽,到IP電影集中爆發,再到今年,互聯網巨頭紛紛介入。影視圈裏談項目已不再說“拍戲”,而是張口閉口“IP開發”。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翻譯成中文是知識產權,也叫智力成果權。它的存在方式很多元,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某一個形象,運營成功的IP可以在漫畫、小說、電影、玩具、手遊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轉換。

關於IP,電影行業人在北京三裏屯的咖啡店裏一通狂侃,在諸如沙龍等公眾空間張口就來,即便是個發布會也不放過。當他們在談論電影IP時,到底在談什麼?

IP,並非新鮮詞

阿裏影業在北京啟動電影項目《三生三世十裏桃花》,這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大熱小說的愛情玄幻電影。片方宣稱這是玄幻愛情第一IP,而監製就是曾拍過《匆匆那年》等IP電影的張一白。

騰訊互娛舉辦沙龍,電影製片人、編劇在座,討論話題是“互聯網與電影”時代下的IP改編熱潮,一度出現了針鋒相對的觀點……

在剛剛過去的5月,電影IP掀起了一個不小的高潮。

“不知道什麼時候IP變成了知識產權,這是多麼虛的詞。”傳統電影人對大熱的IP表現冷淡。而新加入電影行業的互聯網巨頭卻擲地有聲宣稱,“未來的電影市場,IP一定是最重要的。”

當然,IP在電影行業內並非新鮮詞。在電影工廠好萊塢有大量由漫畫、小說改編的電影。除此之外,一些票房高、受觀眾歡迎的電影作品會接二連三創作續集,衍生出係列電影。即便在中國,根據文學、戲劇等其他文藝形式改編的電影一直都有很多。

“從微博營銷,到O2O電子商務,9.9元電影票,再到如今的電影IP,近些年總會有新的概念出現,”某電影公司負責IP開發管理的田剛覺得,時下的IP熱就是正常的市場反應,“僅此而已。”

放眼望去,今年五一檔期對決的一係列電影,與相繼殺青的鬼吹燈係列改編的兩部電影,都算得上是根植於IP的項目開發。

甚至原本與電影毫不搭界的經典老歌,也被開發成電影,雖然完全重新編寫劇本、設定角色,但隻要能和歌名搞好關係,就能吸引很多觀眾的目光。《同桌的你》和《梔子花開》之後,《一生有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她來聽我的演唱會》等都要被搬上大銀幕。

其中,網絡文學是如今電影IP的主要來源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去年年底,有114部網絡小說被購買影視版權,跨越古代、現代,題材涉及青春、仙俠、懸疑等。而在2015年至2016年,計劃開拍或播出的網絡小說改編影視劇超過30部。

IP之火,無外乎它的超高人氣,這是最普遍的一種觀點。IP的價值被看重,除了代表著更保本的票房收入,它還在吸收和依賴IP所積累的讀者群、粉絲群構成的基本市場。

田剛也給出了另一層解釋,“便於估值,對於電影投資者來說,追逐IP是一種財務考量。”以樂視影業為例,該公司估值達到48億,在一年內翻了3倍多,究其原因,多部IP電影的運營成為重要因素。

IP轉化為電影,存在難點

“有很多項目找到我,都是因為一個公司買了一些原始的小說,或者是網絡小說,或者是暢銷書,或者不是那麼暢銷的書來找編劇進行改編。”電影《繡春刀》編劇陳舒如是說。並且,不止一位編劇表達過相似遭遇。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版權價格不斷翻番,囤積版權成為普遍現象。電影從業者的共識是,“市場已經出現了瘋狂的跡象,隻要是版權,稍微能改編,大家都在囤。”

樂視影業研發部負責人也透露:“現在大型影視機構手裏一般都會有幾十個網絡小說版權。”

一位從業者稱:“電影更加向觀眾喜聞樂見的角度走,不再是以導演一個人的喜好為主,才導致IP越來越搶手。網絡小說是經過好多網友拍磚而優勝劣汰的結果,所以才會特別有吸引力,這是大眾參與的過程。”

“事實上,這類IP對票房的貢獻率並沒有說的那麼玄乎。”田剛從業內人士的角度指出,在今年五一檔中,同樣是IP開發出的電影,有的掙錢了、有的掙得不多,而有的票房就不理想了。

這是一個互聯網、金融資本迅速湧入電影行業的年代。而資本對優質IP的趨之若鶩,還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將這些IP轉化為電影。

“在我們心目中,很多網絡小說或者說所謂的原創小說,其實並不夠好,甚至非常差。但是賣出很高的價錢,隻是因為有很多粉絲群體。”萬達影業的一位內部人員說,公司的近千個項目,真正能往下推進的不會超過30個,“這是很多影視公司都不得不去麵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