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路徑選擇闡微(3 / 3)

(三)積極培養重點大學的文化資源,加強人才戰略實施工程,做好文化強省的人才培養工作。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人口眾多,曆史上的名人典故多如繁星,人才輩出的河南為後世子孫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瑰寶,可是,目前一億人口的河南隻有一所211大學(鄭州大學),沒有一所985工程大學,這使得河南成為文化強省的道路漫長而曲折。建設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需要有大量的人才做支撐,也離不開高校、學術研究機構的領航,充足而優秀人才儲備是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不竭發展的動力。人才是增強文化競爭力的第一要素,隻有充分發揮河南各個高校在服務社會、傳承文明、谘政育人、創新理論等方麵的文化引領作用,才能更好地建設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人才戰略是河南實現文化強省根本保證的,為此,政府應該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重視教育力量的輸出,積極培育河南重點高校的建設,為河南培育更多的人才支撐力量。目前河南各地高校在文化傳承創新發展中各具特色,結合本地曆史文化資源優勢,建立了眾多的文化研究機構。如:鄭州大學的中原文化資源與發展研究中心和曆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河南大學的宋文化研究院和中原民俗與文化研究所,安陽師範學院的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洛陽師範學院的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等等,[3]這些都顯示出高校在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擁有強大的科研基礎平台。

(四)保護好河南的文化遺產,積極推進旅遊文化產業

河南是文化遺產大省,不可再生性是文化遺產固有的特質。通過對曆史文獻資料的整理、研究、保存及開發工作,展示優秀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結合現代科技,推進各級、各地博物館建設,讓曆史走向平常百姓生活,提高全民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向公眾普及文化遺產保護常識,使其認識文化遺產的曆史價值、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從提高全社會遺產保護意識,提升河南文化遺產的國際知名度。

依托河南非物質文化資源優勢,在構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同時,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作為載體,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使洛陽的唐三彩,南陽的玉雕,開封的汴繡、木版年畫、官瓷,禹州的鈞瓷,寶豐、汝州的汝瓷,豫西民間的剪紙藝術等走向世界,成為中華文化的閃光點,借助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以及現代科技的宣傳推動,進而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可建設旅遊景區和主題園區,以促進河南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諸如河南各地市相繼建設的各種主題景區、文化產業園區等就是最好的實踐創造。古都洛陽於2007年伊始就著力恢複古城遺風,打造高品位的多功能景區,鞏義康百萬莊園、宛城範蠡文化產業園、禹州呂不韋故裏文化旅遊景區、社旗山陝會館等,都已初具規模且帶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唐三彩、鈞瓷、木版年畫等作為旅遊商品,其帶來的收益不可小覷。還可通過創新中原聖賢精品旅遊線路,依托聖賢的人物故事創意式開發相關旅遊服務專線,進而促進河南文化旅遊產業的可持續大力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冰波.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路徑思考[J].學習論壇,2013(10).

[2]徐光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N].河南日報,2009-10-30.

[3]黃文熙.論河南高校在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的任務及對策[J].安徽文學,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