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誌者,事竟成(1 / 2)

2.有誌者,事竟成

鬆嶺先生曾經說過:“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古人常說:“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誌也。”這些經曆歲月的打磨依然閃爍著金子般光芒的警句名言,無不說明誌氣的重要性。周總理少年時立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大誌,他一生為黨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被放逐途中仍不失大誌,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知激勵了多少人。

每個人,乃至一切生物,在世間生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馬哈魚為了繁衍後代,常常突破一切障礙逆水而上;燕子為了避寒,每年都要不遠千裏橫越大海。動物尚且如此,對於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而言,就更應該有一種屢敗屢戰、永不言敗、頑強到底的自立精神。

誌氣,人生大廈的支柱

東漢時期,有一個名叫耿弇的讀書人。從小就認真學習兵書,演練武藝,立誌將來為國家效力。由於耿弇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屢建戰功,很快便被升為大將軍。

一天,耿弇向皇帝要求帶兵北上,平定割據勢力。皇帝聽後,感到十分高興,但又覺得這樣不可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耿弇說:“大王,隻要我們立定誌向,堅持不懈,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皇帝答應了。耿弇率兵北上,運用聲東擊西的戰術,連戰連勝,很快就平定了一大部分割據勢力。接著,耿弇又率領大軍向軍閥張步盤踞的地盤推進。雙方在臨淄擺開了陣勢,一場短兵相接的戰鬥殺得天昏地暗。這時,一支箭突然直飛過來,射中耿弇大腿,他拔出佩劍,砍斷箭杆,繼續作戰,把張步打得大敗而逃,這才想起腿上還有一枚箭頭。

皇帝稱讚耿弇說:“將軍以前提出的計劃,我還擔心難以實現,但你終於做到了。這真是‘有誌者事竟成’啊!”

漢光武帝所講的“有誌者事竟成”,後來常被人們引用,而成了一個成語。“誌”是誌氣;“竟”是終於。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人隻要有誌氣、有決心,盡管能夠遇到不計其數的困難和挫折,但一定能夠達到目標。

一個人若沒有誌向,就如同船沒有舵一樣,在茫茫的大海裏,將會失去方向感。與之相反,一個人從小就立誌,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都會不斷朝著目標前進,結果必定會贏得成功。因此,若要成就大事,取得成功,除下有超群的才學,非凡的勇氣,還要有一顆大誌之心。

君誌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失敗了,不要緊,隻要心中還存著“誌”,知難而進、越挫越勇、再接再厲。對於青少年而言,在人生的跑道上,你跑累了,體力耗盡了,沒關係,隻要你有“意誌”,它就會為你提供能量,從而不會使你感到疲倦。

在動蕩不安的東晉,有一個有名的詩人,他從小喜歡讀書,不想求官,家裏雖然窮得常常揭不開鍋,但他還是照樣讀書、做詩,自得其樂。

陶淵明是在貧困交加中離開人世,他選擇了缺衣少食的貧困生活,卻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和人格的尊嚴,並且在回歸田園的生活中開創了一代文風,他的那種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文人和所有中國人的楷模。

辛棄疾《南鄉子》裏有這樣一句話:“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孫仲謀就是孫權,不到二十就繼承父兄基業稱雄江東,但他並不滿足占有東南半壁江山,盡管他對陣的是擁有“臥龍”諸葛孔明的劉備,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曹操,但他絲毫都不在乎,因為他始終牢記“須知少曰拿雲誌,曾許人間第一流”。終使一代梟雄曹操也不能不讚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誌氣,喜好田園誌在平淡者,如陶淵明;誌在報效祖國者,如陸遊;誌在拯救人民者,如孫中山;誌在金錢者,如巴爾紮克筆下的葛郎台老頭……不管他們的目標有何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誌氣是他們人生大廈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