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二人相約在二陽柳處見麵。說起二陽柳,也有那麼一段故事,倒是和傳說中東中土一個大國都城的五棵鬆有些像。在秣陽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時,人們相約結伴總是沒有個標誌物,有人看到城西一片老柳樹,便相約在老柳樹下相見。
時光飛逝,在戰亂時代,秣陽也被卷進了動亂的時局中,敵軍的鐵騎駐紮在城外,城內的官兵和百姓們為了傳遞消息、偷運糧草,在城西的老柳樹林裏相見,打退了敵軍的多次進攻。可惜,敵軍探子偶然發現了老柳樹林的存在,報了回去,敵方將領聞之勃然大怒,一氣之下命人砍掉那片柳樹。存在了多年的老柳樹們轟然倒下,美好回憶的所在被破壞,城內的人們卻隻能咬牙吞著血淚。還好在最後關頭,秣陽城的援兵趕到,解救了秣陽的百姓,也解救了秣陽的老柳樹。隻可惜,經過一番破壞,秣陽城西那片老柳隻剩下了兩株屹立在殘陽之中。為了感念那片柳樹林,百姓們特意將這兩株老柳命名為秣陽柳,樹碑立傳以紀念那段往事。文人墨客知道這段傳奇往事也感歎不已,也常到秣陽柳處吟詩作賦,相邀踏青,久而久之,秣陽柳處倒不再像從前那樣荒涼,反而多了些雅氣,當時一位城主為此還在二棵秣陽柳處特特地建了幾許亭台,遍植花草,成了一處美景,傳為一段佳話。隨著秣陽城的日漸擴大,原本在城西郊的二陽柳也被納入了城內,倒是成了人們平日裏閑暇時的好去處。當然,秣陽城的百姓們至今仍保存著一項傳統,那就是“有事相約二陽柳,踏青遠行好去路”。
蕭行兆與那符公子倒也循了這個例,相約在二陽柳處相見,一同往赴餘都。
次日清晨,行兆牽著馬行到二陽柳處,符公子早已等候在亭中。想是符公子一行隨者甚眾,亭前倒是停了幾輛馬車並數名隨從。行兆告了個罪,對符公子等候十分歉疚,符公子卻是十分爽快,直拉著行兆喝了杯踐行酒,把馬交給了隨從們,連連將行兆請進了自己常坐的馬車內。
行兆推辭不過,也就順著他進了馬車。這符公子不愧是大家出身,馬車從外看就是平常一副車駕罷了,內裏卻是精細無比。車內鋪著軟墊,座椅舒適,車內的小幾上還放著兩杯茶,幾部新書,一碟小點心。賓主相坐,旅途漫長,看了車外風景許久,徒生許些厭煩之感。二人也不再就這風景做那些風雅之事了,倒是閑談起來,符公子商途多有見聞,行兆行走各地知道不少傳奇,二人相互分享,旅途倒是也有了幾分趣味。
談話間,行兆倒是得知了這位符公子名叫陵雲,字於召,是京城巨富符徹海家的大公子,從小跟從父親行商,被符老爺發現了青出於藍的商業天賦,得到了著重培養。自從母親逝後,符公子便離開餘都,外出行商,大概也是怕觸景傷情的意思。行兆聽到符公子的這些傷心往事,也少不得費些口舌安慰一番,露出些憐惜的意思。符公子倒是個開朗的性格,直說現在已經放下傷心之事,隻是想念老父,便提早回家,好在父親身邊盡孝。不過經此一役,符公子儼然將行兆當作了自己人,便直呼兆兄。幾天下來,行兆見符公子確實不負君子之名,也樂意叫一聲於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