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市場體係本身來說,它的運行基本上是穩定的。雖然價格的向上波動或者就業和產量的向下波動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市場體係內部它們會進行自我控製,而且最終會實現自我糾正。在沒有政府幹涉的前提下,計劃體係在本質上是不穩定的。它不能夠進行自我控製,反而會受到具有累積效應的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的影響。在計劃體係內出現的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會對市場體係產生深刻的、破壞性的影響。不穩定因素來源於計劃體係,然而經濟不穩定性使市場體係遭受到的損害卻遠遠大於計劃體係遭受到的損害。在計劃體係內,技術結構階層不希望工人罷工。他們認為較高的價格固然不利於經濟增長,但工人罷工給自己造成的損失更大,所以正常的趨勢是同意工會的工資要求。工資提高之後,生產產品的銷售價格也跟著提高,這樣就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價格提高之後,生活成本跟著提高,這又引起了下一輪工資的增加。如此循環往複,就必然造成了工資和物價呈不斷螺旋式上升的趨勢。而市場體係中的小企業卻做不到這點,他們不能控製自己生產的產品價格,隻能犧牲所有者的收入或者使未參加工會的工人們的利益受到損失的辦法來適應成本和價格之間的不協調。
三、兩種體係的內在不平衡性
1、權力分配不平衡
計劃體係和市場體係的權力分配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計劃體係內的壟斷大企業擁有控製政府的能力,政府在某種程度上是為計劃體係服務的。壟斷大企業資金雄厚,可以擺脫銀行界的控製。相比之下,市場體係處於明顯的弱勢地位,小公司無法影響和控製政府,而且他們本小利微,有時候資金會出現周轉不靈,沒有辦法擺脫金融界的控製。另一方麵,“兩個體係”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是互相聯係、互相依賴的,它們之間不斷發生著交換關係,但是在交換過程中,雙方所處的地位和權力是不平等的。計劃體係可以控製價格,而市場體係隻能接受價格。這樣的交換對市場體係是十分不利的,兩個體係權力和地位分配的不平等,必然造成公共資源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2、公共資源分配不平衡
計劃體係中權力足夠強大,就可以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市場體係中權力很弱小,政府提供的支持就相當有限。市場領域的某些部門(最典型的就是商品化的農業部門),可以通過立法機關向政府施加壓力以求得到支持,但是影響力極小。相比較而言,計劃體係最成熟的技術結構階層與政府的官僚機構憑借其共生關係,形成一種強大的聯盟,政府提供的支持和幫助就不單是充分的,甚至是綽綽有餘的。例如計劃體係內的武器和航天器得到了優先的、高速的發展;登月行動、航天飛行、原子試驗、工業研究和發展、高速公路建設很容易獲得公共資金的支持。而在那些關係到公眾切身利益,或者為公眾提供便利且極其重要的市場體係的領域內,例如:教育、治安、法院、街道衛生、各種類型的市政服務,資金的供應總是處於短缺狀態,兩種體係內公共資源分配的不平衡必然導致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3、收入分配不平衡
加爾布雷思認為,市場體係和計劃體係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平衡現象非常普遍,而且將會長期存在。計劃體係對價格和成本的控製,包括了它對市場體係索取和支付價格的控製。這就使得它在與市場體係進行談判時,在向市場體係索取的價格,以及向市場體係支付的價格方麵都擁有強大的控製力。由於它能夠控製這種交易籌碼,它自然會讓這種籌碼變得有利於自己。在計劃體係下,尤其是技術結構階層需要具有較高資曆和教育水平的人員——工程師、各類技術專家、會計師、律師、統計師、計算機程序設計人員以及其他多種人才。而在市場體係下,尤其是在農業方麵,各類工作對於教育的要求一向比較低。教育係統的質量也會適應這種差異性。就美國而言,市場體係的某些部門如農業在過去主要依賴黑人和來自墨西哥的工人。低水平的教育、種族歧視,以及從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地區進入工業發達地區的需求,擴大了市場體係和計劃體係之間的工資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