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了塵道長留下的信(三)(1 / 2)

真人欲知是惡民臣之審也,比若家人父母,共生數子,子共欺其父母,行為惡,父母默坐家一室中,安而知之?已行,為凶惡盜劫,人反還共罪其父母:父母惡,故生我惡也。縣官吏得之,不直殺其惡子,反複還罪其父母。夫父母生子,皆樂其賢且善,何時樂汝行為惡哉?反還罪其父母,是為大逆不孝子也。

夫君之謂臣,皆樂其為善,何時教其為惡?而民臣自下共為凶惡之行,得天地災者,反以還罪責其君。百姓愁苦,於是猾吏亦複共上責於天,名是為民臣共作反逆,罪不除也。共責其君,極已應大劇矣,尚複乃上罪責天,下罪責地,人之反逆乃如此,可不短其命而疾殺之哉?故下古皆應霸命,死生無時也,比若民家欲殺畜生,忽欲殺之,便殺之也,善畜尚惜其死,惡畜樂其病死。真人知之耶?”

“唯唯,愚生甚畏天威。”“行,子已覺矣。出此文,令德君以示諸賢儒,慎無匿,天樂出之急急。”“唯唯。”

“告真人一大要:大德上君已仕臣各得其人,合於天心,則當知治民除害之術。夫四遠伏匿,甚難知也。夫下愚之人,各取自利,反共欺其上,德君當與賢明共正之。悉正,乃天地之心意,且大悅喜,使帝王長吉也。

天明知下古人且愚難治正,故故為其出券文,名為天書也。書之為法,著也,明也,天下共以記事,當共所行也,可以記天下人之文章也,故文書者,天下人所當共讀也,不為一人單孤生也。故天下共以記凡事也,聖人共以記天地文理,賢者用記聖人之文辭,凡人所當學而共讀之,乃後得其意也。

書之為類,乃當共原共策、共記共誦讀之,乃以無奸也。故自古到今,賢聖之文也,幾何校,幾何傳,幾何實核,幾何共安之,尚故故有餘邪文誤辭,不可純行。故大賢諸道士,乃周流遍天下,考辭習語,視異同,以歸喻愚蒙,尚故故誤人赤子。使妄說其學,則不可妄仕,不足以為帝王之臣也。故一本文者,章句眾多故異言,令使天地之道,乃大亂不理,故生承負之災也。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覺矣。子明更聽,且語子一大戒:下古之人所以久失天心,使天地常悒悒者,君乃用單言孤亂,核事其不實,甚失其意明矣。真人但以此上,乃使天下眾賢共考辭文。而不知皆為誤學,故生災異不絕。天甚疾之,得亂生,病焉,陰陽戰鬥而不止也。故天教吾下,拘校正之。

今大中古以來,信孤辭單言,每視覆下之文為不敬,共以是相法罪,遂用孤辭單言,反應投書治事,故與天為怨,亂天官。文書本使人共議其是與非,反使一人陰為辭。夫聖人尚不而獨畢知天地之道,故聖賢前後生,所作各異,天上言其各長於一分,不能具除災,故教吾都合集校之。今反信一人之言,寧可用不?

故教其三道行書,大小賢不肖男女共為之參錯,共議是與非,皆令得其實核□□,乃可上也。中一人欲欺,輒記之。如是,則天地病已除,帝王無承負之貴矣。

天地得以無病而喜,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賢者得以自達而喜;百姓得以自解不見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為非而喜;四時五行得順行,民謹不犯之而喜;萬二十物各得其處所,不見害而喜;鬼神見德君可為積善,亦複悅喜;惡氣不複上蔽,日月三光亦喜;太上平氣得來治,王者用事亦喜;惡氣得一伏藏,不伏見使行誅伐亦喜;夷狄得安其處,不複數來為天戰鬥亦喜;軍師使兵器得休止不用,士卒不戰死亦喜,凡天地之間,若此喜者眾多,不可勝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