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直-10直升機(2 / 3)

2001年底以來,在鐵鳥台上按時完成國內以前從未做過的耐久性實驗,為首飛奠定了基礎。由於武直-10需要大麵積采用複合材料減重,但在中國這方麵技術儲備不足,複合材料底部抗墜毀特性研究這一重大挑戰,602所通過合理選材、優化結構、建立理論模型和準確判別破壞機理,令直升機油箱底部複合材料機構抗墜毀性達到歐美同類水平,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1994年至2001年,昌飛副總工程師李萌主持了武直-10預研項目旋翼原理樣機複合材料漿葉研究。他運用自行摸索出來的工藝技術製成國產先進複合材料漿葉,獲兩項國家專利其中複合材料泡沫芯共因化成型是武直-10的核心技術之一,可節約能源九成,節省工時六分五以上,大型模具減少了六分五。另一個複合材料熱成型模具熱膨脹修正法,則是武直-10關鍵設備漿葉成型專用模壓係統核心技術,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上述先進的95KT複合材料漿葉是國家“85計劃”預研課題。它采用中溫預浸料,碳纖維和玻璃纖維混雜複合材料體係泡沫芯填充雙閉腔D型盒墚共固化漿葉製造工藝,進行接頭填塊、漿根填蓋、配重盒組件壓製、盒形件、蒙皮、泡沫芯組件等鋪覆使武直-10提前了一年實現首飛。

此外華烽航空電器還承製了該機一套新穎的航空無刷直流電動機,其特點是低電壓、大功率、大電流、高轉速、而且研製進度隻有三個月。這種從未在中國直升機是使用的新型電動機為武直-10提供了先進穩定的電源。為原型機試飛提供了保證。

2003年4月第一架原形機在昌飛公司的專用機場呂蒙機場試飛成功。

武直-10采用了國外流行的武裝直升機布局:四葉漿單旋翼、串列式坐倉,射手在前,駕駛員在後、兩坐倉間防彈玻璃分隔。坐倉底部和兩側、發動機、油箱有複合裝甲,裝有引射式外部空氣冷卻排氣裝置、機頭安裝搜索和火控的光電轉塔、前後坐倉都有頭盔瞄準具、兩側有懸掛武器的短翼、機頭下機炮,有完善的航電係統、前後坐倉操縱係統互為備份,後三點式防撞固定式起落架。

航電係統采用法式數字技術,以“一頭兩下”方式(一個頭盔瞄準具、兩個多功能下式顯示器)顯示數據,隻有少量采用機械儀表備份數據。飛行員可用雙杆模式操作。坐倉設備有仿製和自製的,導航係統包括無線電高度表,多普勒雷達、INS/GPS等多種國產係統。

多信息融合的光電轉塔可見光、前視紅外和激光發射窗口,可通過仿製的星夜數字火控係統計算反映到國產的頭盔目標具上,不過火控係統的算法則由中國人編寫

雖然該機以歐洲直升機公司的虎式為藍本,但處了技術支援外多數係統和細部重新設計以適應自身的需要,除上述的航電係統,還包括全部武器係統。大小有細微差別,兩者外觀是最大不同是武直-10繼承和發揚了直-9出色的涵道尾漿技術,雖然重量稍大但超低噪音及安全性能明顯更佳。

此外該機采用的是引進的意大利阿古斯塔公司的動力係統替代原有的法式係統;各係統間界麵也采用國產GJV289A(仿美1553B)數據總線取代法式數據總線,具備對中西方武器更好的兼容性。由613所仿製的綜合火控係統已於去年底具備《陸航軍工產品定型細則》的條件,融合了法國的硬件和中國的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