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槍械使用很方便,裝上彈夾,上膛,打開保險,然後扣下扳機就把子彈發射出去了,整個過程也就幾秒就可以搞定,事先準備好的話,把槍械由行軍狀態轉變成射擊狀態也就一順手的事。而這個時代的燧發槍射擊就麻煩多了,純粹是個技術活,麻煩程度遠超穿針引線。
具體的擊發步驟細分下來得分成十幾個步驟,扳開擊錘、打開藥鍋、裝引火藥、關閉火門、豎槍、裝發射藥、捅條捅實、裝彈丸、再用通條捅實,然後才能進入設計步驟。裝引火藥和裝發射藥的操作又能細分成好幾個步驟,這還是在采用定裝火藥的情況下。發射一發子彈,準備工作實在是繁瑣至極,遠不如用弓箭那麼簡單,這也是清代軍隊看不上火槍的一大原因,按照清軍的說法,你開一槍的功夫都夠用弓箭射好幾箭了!
早起火繩槍的擊發步驟比燧發槍還要繁瑣,盡管如此,火槍的出現還是迅速淘汰了弓箭手,其實說起來原因很簡單,便宜!一個農夫給他一支火槍,訓練一天就能拉上戰場,而一個弓箭手,不經過三五個月的訓練是不行的。從成本上來算,火槍兵要比弓箭手便宜多了,並且裝備了刺刀的火槍兵可遠攻可近戰,不像弓箭手,射幾箭就累得失去戰鬥力,近戰能力更是個渣,所以火槍從一出現就對弓箭手形成巨大衝擊,隨著火槍製造技術的提高,弓箭手就被掃進了曆史的垃圾堆。這個時代的大國之中,也隻有滿清還抱著騎射的傳統不放了。
護糧團的射擊訓練教官都是跟著王庚學習的射擊技術,王庚自己就是個半吊子,這些教官的射擊技術自然高不到哪裏去。護糧團一排原來是王庚直屬的長槍排,這次分下來的射擊教官是那個生擒鄭知縣的楊大牛。作為一個鐵匠,楊大牛屬於手巧的那種人,拿到洋槍沒多長時間就在王庚的指導下學會了射擊,然而這會楊大牛卻在眾人麵前露了醜。楊大牛急得滿頭大汗做好了射擊準備,扣下了扳機,隻聽一聲清脆的金屬撞擊聲,卻沒有預料中的槍響,楊大牛直接傻了眼。護糧團的士兵更是竊竊私語,直懷疑這洋槍是不是有毛病?
王庚過來一看就惱了:“楊大牛,你怎麼裝的槍?火藥都撒地上了!”原來楊大牛裝完引火藥後沒有關閉火門,把槍豎起來後引火藥撒了出來,自然無法順利擊發。裝好引火藥後,楊大牛扣下扳機,隻聽一聲巨響,1809式褐貝絲步槍冒出一股白煙,順利完成了擊發。
其實這個年代的步槍射手普遍訓練不足,除了常年征戰全球的英國紅衫軍,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各國,步槍射手經常是打上幾發子彈就被拉上戰場。王庚自然不會進行過多的實彈射擊訓練,更多的模擬射擊。這個時代的步槍無所謂射擊精度,對於一支精確射程不過三十米的步槍,用子彈喂技術的方法純粹是扯淡,用數量彌補質量,用大規模齊射來形成火力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