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軍營(1 / 2)

滿清竊據華夏神器兩百多年,直到武昌起義後被推翻,滿清統治者一直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所謂滿漢一家,也虧得他們說的出口,不用提“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這句名言,單單從滿清的軍製都能看出一些端倪。

清代的武裝力量基本由八旗兵和綠營兵構成。八旗兵是清軍主力機動兵團,由皇帝直接指揮,並不接受當地總督、巡撫指揮。綠營兵的主要任務是鎮戍,其編製和配置,皆據鎮戍需要而定。在指揮體製上,采用以滿製漢、以文製武的原則,使其相互牽製,以利於控製,但駐防八旗兵有時候可以節製部分綠營兵。綠營的高級將領滿人占了相當比例,這種現象在19世紀60年代以前尤為明顯。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太平天國起義,漢族人甭想在清朝的政治和軍事上有任何發言權,可以說太平天國起義敲響了滿清王朝的喪鍾。

綠營編製原則是:“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設官兵鎮戍”。(《康熙會典·鎮戍》)全國劃分為十一個軍事區,區的最高長官為總督,不設總督的區,則兼領提督的巡撫為最高長官。每個軍事區轄一至三個行政省,省的最高軍事長官為提督或兼領提督的巡撫。省下分若幹鎮,鎮的長官為總兵。鎮下分若幹協,協的長官為別將。協下設營(應也有直屬於鎮的),營的長官為參將、遊擊、都司和守備。營下設汛,汛的長官為千總、把總和外委千總、把總。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都有自己親領的直屬部隊,稱為標,如督標、撫標、提標、鎮標等。總督、巡撫雖身為軍事統帥,並非武官,不直接統帥軍隊。因而綠營的最高武官為提督,戰略單位為鎮,基本編製單位為營。

各省綠營分以鎮為最高戰略單位,以營最基本單位,以標加以區分,一般分為四種標兵:督標、撫標、提標、鎮標,還有一種軍標,是由駐防八旗兵將軍直接統轄的綠營兵。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直接統轄的為本標,其餘為城守營和分防營。營以上設本級領導機關--衙門。營以下分哨、司,哨司兩級編製是與城守營、分防營的汛地相結合。一般來說一哨或一司的長官都領一汛,因此綠營防汛兵實際隻分營、汛兩級。汛雖是綠營的最基層單位,但並非是最小駐軍單位,有的汛由於汛地寬廣,在其下又設若幹墩塘小汛或堆汛。本標駐地較為集中,一般同駐一個城鎮或要隘地區,城守營和分防營則駐地極為分散,分汛布防。如江南水陸提督屬下福山鎮下轄的吳淞營編製官兵不過一千一百餘人,卻分駐吳淞炮台、縣城以及三十五處汛地。湖南鎮篁鎮,編製士兵4107人,“分布汛塘六十七處,駐守碉卡關門哨台七百六十有九”,兵力之分散,不難想見。滿清對漢人戒備之深,無以複加。

這個時期清朝有常備兵大約60多萬,但在這種光撒胡椒麵的做法下,平均到一個地方就很少了。盡管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朝廷加強了蘇鬆太地區的兵力,但在青浦縣城仍然隻有區區200多的兵力,這個城北的綠營兵駐地自然不會大到哪裏去。

王庚對軍營的印象全部來自後世的解放軍軍營,印象中的軍營隻要沒有被廢棄,無論如何破敗,至少也應該是整潔美觀,充滿朝氣的。盡管旁邊的人一再確認,王庚也難以相信眼前這片貧民窟就是這個時代的軍營。

幾排亂七八糟比李家莊還要破舊的茅草房子,汙水遍地並且坑坑窪窪的地麵,這和縣城裏的民居有什麼區別?大約隻有那片還算廣闊的空地不可能在居民區出現,這大約就是軍營的操場了,王庚根據空地上高高豎起的木製旗杆做出了這個判斷。問題是誰家的軍營操場上能跑著雞鴨,壘著豬圈?就是非洲的黑蜀黍也不至於次吧?王庚一陣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