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很多中醫就用山藥來做主藥,做成薯蕷丸,補人體的虛,治大病。中醫在開方子的時候,往往會寫上“懷山藥”。我國最好的山藥大都產於懷慶。懷慶就是今天的河南焦作,這個地方有“四大懷藥”——懷熟地、懷山藥、懷菊花、懷牛膝。懷慶的“四大懷藥”是道地藥材,所以治病效果也最好。
實用的山藥食療方
關於山藥,有一個很好的食療方子——金玉羹。金玉羹就是用栗子1兩,山藥2兩,羊肉3兩。山藥最好是用中藥房賣的懷山藥,如果沒有懷山藥,我們就上菜市場自己買山藥,回家後把皮削掉,然後切成山藥片。栗子要稍微搗一搗。這樣1兩栗子、2兩山藥、3兩羊肉放在一起熬湯喝。熬好了的湯,很香,也很好看,栗子是金色的,山藥是白色的,看到鍋裏的這兩樣就像金和玉,所以叫金玉羹。這是一個道家的養生方子。其中,栗子是補脾的,山藥也是補脾的,羊肉是補陽的,可以補我們身體的陽氣。
大家用山藥來養生保健時,做成粥比較方便。山藥粥有很久的曆史了,曆代有關神仙的記載和山藥粥都有關係。那麼,山藥熬粥要怎麼熬呢?我們用山藥30克,就是用我們在菜市場買的山藥,切成片即可,然後放入芡實10克。芡實有收斂、固腎的作用。再放一點薏苡仁,大約放20克。最後再加些大米。山藥、芡實、薏苡仁這三味藥配在一起,可謂有補有瀉,搭配完美。薏苡仁是滲濕的,芡實是固腎的,不會讓薏苡仁滲濕的作用太厲害;山藥可以補脾、肺、腎,這粥就等於是補瀉都有了。這個粥如果能經常食用,對於那些有糖尿病傾向的人,經常口渴、口幹、易餓,發胖,氣虛的人是非常好的。
中醫有個著名的中藥方子——六味地黃丸,裏麵就有山藥。山藥是白色的,色白入肺,所以它可以補肺陰。山藥味甘,甘入脾,所以山藥又可以補脾陰。同時它還能進入腎經,起到固腎的作用。所以六味地黃丸裏,用山藥這味藥是可以同時補肺、補脾、補腎的。
很多老年人有皮膚瘙癢的問題,就是每到秋冬季節,就會皮膚癢,身上莫名其妙地很難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秋冬季節空氣幹燥,肺陰不足,肺又主皮毛,肺虛沒法滋潤皮毛,人就會感覺皮膚瘙癢。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我們就可以服用另一種山藥粥來緩解皮膚瘙癢。這種山藥粥是用山藥30克、製首烏15克(製首烏就是炮製好的何首烏),然後再用生地9克放在沙鍋裏熬製而成的。熬完了以後,喝藥汁,吃山藥。大家要注意,何首烏和生地就不要吃了,隻吃掉裏麵的山藥即可。這個汁具有潤肺、補腎陰的作用。津液足了以後,皮膚瘙癢的症狀自然就會減輕了。
小孩腹瀉,也可以用山藥熬粥來治療。就是我們熬米粥時,放入山藥,等粥熟了,就可以給孩子吃了,因為山藥很容易熟,粥煮好了,山藥也就熟了。根據張錫純的經驗,如果孩子瀉得比較厲害的話,還可以用煮熟了的雞蛋黃,捏碎後放到這個粥裏攪拌均勻,給孩子吃下去,止瀉的作用就會更好。
食之有道——山藥的食用方法
1.山藥要去皮食用,以免產生麻、刺等異常口感。並且山藥皮容易導致皮膚過敏,所以最好削皮。削山藥皮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把鹽抹在手上,然後再削皮,這樣手就不會癢了。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削完皮如果感到手很癢的話,就放在火上稍微烤一烤,瘙癢就會消失。
2.新鮮山藥切開時會有黏液,切時極易滑刀傷手,可以先用清水加少許醋洗,這樣可減少黏液。
3.山藥切片後需立即浸泡在鹽水中,以防止氧化發黑。
4.山藥與甘遂不要一同食用。另外,山藥有收澀的作用,故大便燥結者不宜食用;有實邪者也忌食山藥。
(摘自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家中有本草,健康無煩惱:羅大倫解讀〈神農本草經〉千年養生智慧》 作者:《養生》欄目組 主講:羅大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