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初入高中(1 / 2)

正月初一,本該熱鬧的清晨卻十分冷清,伴著濃霧,似乎更加感覺不到年味了,開門望去,被樹上的幾隻啄木鳥“勞作”的聲音所吸引,太久沒聽到這種聲音了,感覺格外親切。霧很大,距我隻隔幾步的竹林若隱若現,不禁使我想起了《聊齋誌異》裏狐仙出現時的情形,前方的農田已不見蹤影,眼前放佛一片海市蜃樓。隔壁的鄰居在喊著自己的孩子起床,一家人吃完早飯後好去給親戚朋友拜年。門口的鏽水管懶惰的滴著水滴,泛著冰晶的小水窪預示著冬天的寒冷,看不見水龍頭,隨之而代替的是堵在水管上的木棒。

順著煙囪上的輕煙望去,媽媽已經做好了飯,淡淡的米香刺激著我的味蕾,焦急的喊我趕快收拾完了吃飯。沒有聽到鞭炮聲,媽媽說今年過年好像沒有往年熱鬧啊,或許是孩子們長大了吧!當年的頑劣經過歲月的成長已變的收斂了起來。過年少不了放鞭炮,有一年除夕夜,大人們放完鞭炮後,小孩兒們撿了好多沒炸的啞炮,趁著人們不注意放進了烤火的火盆中,因為白天火盆是滅的,晚上的時候家人才會把火盆燒著,端進臥室一邊聊天一邊烤火,燒到一半的時候,鞭炮燃了,炸的房子裏塵煙滾滾。記得還有一次,比我大幾歲的舅舅帶著我們放鞭炮,我們把平常放的鞭炮裏的火藥弄出來,然後自己再用紙卷起來,重新做一個威力更大的,然後放上引線把它放到樹杈上點燃,有時也點燃後扔在了茅坑裏,炸的大糞滿天飛,其中有一次,一個小孩見舅舅點燃自製的鞭炮後來不及跑,荒亂中失足就掉進了糞坑裏,幸運的是糞坑不深,等鞭炮響完了之後我們才將他撈起來,那副“尊容”我至今都還記得,後來父母知道了還挨了罵。

吃完飯,我和同學便準備去另外一個地方,父母因為有事所以隻好有我代勞。農村過年一般會熱鬧好幾天,一般從除夕前開始到正月初六都不會下地幹活,這期間會相互走親戚拜年和出去旅遊,有的家業龐大的家庭可能會更久,一直忙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我的家在秦嶺南邊一座小縣城,清明過後回家了一趟,因為寒假和同學去了上海打工,已經有大半年沒回家了,縣城旁邊有一座山,山上因為長滿了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白皮鬆”而聞名,順著山麓到山頂山,險峻之中風景很好,山上有一座名叫“午子觀”道觀,因為這個原因,人們也把這座山也叫做“午子山”,每逢初一十五,人們都會去那裏拜佛燒香,祈求來年的平安。現在已經修好了人工的石梯和索道,成了一個觀光旅遊的聖地。因為山下的一條河,這裏構成了一個簡單的生態循環係統,因此我們的地理老師也經常調侃我們去那裏養生。

過完年之後,武三家本來平靜的生活又再一次被打亂了。家是一個人的靈魂,也是一個人成長進步的動力,我們一輩子將為之奮鬥,無論什麼時候,家都是我們的依靠,沒有了家,人生將不再完整。武三有個弟弟,名字叫小冬,是他小姨家的孩子,小冬很內向,三歲了,卻仍然不會說話,這似乎注定了他要承受這個重組家庭的傷害。那年冬天,小冬剛過完四歲生日的時候,他的父母突然離婚,任憑雙方家人怎樣的勸說,甚至麵對幼小的孩子,他們依然辦了離婚手續,孩子判給了媽媽,而爸爸隻負責每月的一部分撫養費。

小冬的爸爸共三姊妹,也都已經結婚成家,家庭並不富裕,一家人倒也還算和睦幸福。結婚後,小冬的父母去了外地打工,第二年在外麵生了小冬,有了孩子後,小東媽媽在家帶孩子,有時候也和爺爺奶奶一起務農,爸爸去了山西煤礦打工,這也使得一家人整天提心吊膽,親戚朋友們幾次給他找了進廠的工作,勸他不要再去煤礦了,那裏太危險,可是他總是說:廠子裏雖然輕鬆,但掙錢太少,養不起這個家。離婚後,媽媽帶著孩子回了娘家,二十多歲的女人帶個孩子並不容易,更何況是在農村,異樣的眼光和閑言蜚語更是不可避免。幼小的他根本不知道離婚是怎麼一回事,隻是看不到爸爸的身影,他一個勁的哭,別人家的孩子在這個年齡都嬉笑怒罵,任性撒嬌,當小霸王,而他內向的性格愈發明顯,話更少了,隻是寸步不離媽媽。家人雖然幾次想著讓女兒再嫁,也許是電視劇看多了吧!武三的小姨說孩子太小,再嫁怕之後孩子受欺負。雖然這一切都與武三沒有關係,但每當想到這些和自己的家庭,武三總會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