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已停,沿著堰上靠北的石板走去,先見到的是荒蕪的雜草,參差不齊的竹子長滿在堰上,看起來草木茂盛。行走了十幾步,發現了石駁坎部分已經倒塌了,兩棵情侶般的水杉樹倒在河上,樹葉已經碰到河水了,一隻蜻蜓點水而起。繞過一段倒塌的石駁坎,是一條還算平整的石板路,堰上零星種植著玉米、紫茄等農作物,地上還爬滿了番薯藤,有一個老農正在勞作,我們向他打了聲招呼。河的西麵,是傍河而築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了,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有婦人在埠頭上洗衣服,屋門口坐著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那裏,看著我們,我們也無端地寧靜起來了。

踏在青石板上,見原先的條石錯縫平砌,塊塊石板本是作纖道的,要是以前就會見拉纖人行走在路上,各種船隻來來往往,這遺跡就是觀海衛籍的旅日愛國華僑吳錦堂出資重修的。在慈溪三北一帶,“吳作鏌造洋塘”,是一句婦孺皆知的口頭語,吳作鏌就是著名愛國華僑吳錦堂的原名,他是觀海衛東山頭人。在清光緒三十一年,在雙河堰上,防止堰壩被水衝破壞,吳錦堂從日本回到故鄉省親,剛好碰上連日霪雨,眼見慈北六十萬畝田地被水澇所患,不忍坐視,決定出資興修水利工程,以造福鄉裏。於是,築洋塘、浚四浦、修二湖,堵住姚北來水,疏浚出海通道,加高杜、白二湖堤壩等,前後用時三年半,共捐資7萬餘銀元。重築洋塘,從源頭上解決了水患。洋塘的最北端,東西兩側的塘路石板下,各有一塊條石,上刻著“吳作鏌新建”五個大字。堰塘的東麵的石駁坎是早幾年新築的,端端正正的,其實也有二十多年了。

終於到了虹橋南邊的另一座橋了,這是唯一一座橫跨雙河堰的橋梁,我不知道叫什麼名字,這橋是當今車輛行人穿越的必經之路,沒有此橋,村裏的人到鳴鶴又要繞一大圈子,極不方便。橋北堰上,已經開花的苦楝樹底下,有一石碑,上書“雙河堰”,這堰已經是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這是慈溪二十多處堰壩中曆史最早、保存基本完好的一處古代水利工程,被稱作慈溪的“都江堰”。

繼續往南走,堰上的一頂太陽傘底下,一位年輕的男子坐著岸邊在垂釣,一種猶如世外桃源般的悠然,愜意。不遠處,五六個小孩也在釣龍蝦。我摸出手機為他們拍照,他們大概怕難為情,都轉身的轉身,擋臉的擋臉,我則開心地按下快門,在手機上留下了孩子們天真而羞澀的神態。前麵的河埠頭上有淘米洗衣服的女人們在講述富裕後的開心事,兩岸的新造樓房一幢幢的,耳畔聞到鳥鳴犬叫,眼前見爬上蘆葦杆的長豆,紅透了的番茄。踏草鑽進草叢,下過雨的雜草還濕淋淋的,忽然迎麵出來一人,是位釣魚愛好者,他告訴我們,往南都是荒蕪的堰塘,差不多還有一裏,不用再過去了。我遠遠望去,見蒼茫的曠野與天相連,別有一番意境,同行的當代詩人揮之說,這真是一個世外桃源。

此刻雨過天晴,天空露出一抹豔紅,空氣異樣清新,我盡興而歸。

責任編輯 賈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