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經常使用“其實”的人,自我表現欲望強烈,希望能引起別人的注意。他們大多比較任性和倔強,並且多少還有點自負。
地方方言。經常使用地方方言,並且還底氣十足、理直氣壯的人,自信心很強,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個性。他們堅強,有自己的主見和認知能力,不隨波逐流,能夠堅持自己的看法和生活習慣,但適應能力較差,無法適應漂泊在外的生活;很自信,不偏聽偏信,認準了的道非要走到頭不可,不以失敗論英雄。在身旁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人,他們的不良習氣就是固執與偏見,這種固執與偏見如果沒有特殊的事去改變他的話,將會伴隨他的一生。
“這個……”“那個……”“啊……”。這樣的人說話辦事都比較小心謹慎,一般情況下不會招惹是非,是個好好先生。並且他們屬於神經過敏的一種類型,為人處世謹小慎微,惟惟諾諾,而且大多數的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差。反之極少使用這類口頭語的人,則大都對自己充滿了信心,也有較強的毅力。
“呀”“這個”“嗯”。常是詞彙少,或是思維慢,在說話時利用作為間歇的方法而形成的口頭語習慣。因此,這種口頭語的人,反應較遲鈍,書麵表達能力較差,說話漫無條理,辦事沒有頭緒。也會有驕傲的公務員有這種口頭語。
“後來呢……”。經常使用“後來呢……”之類詞彙的人,大多是為潛在欲望能得到滿足,大多具有很強烈的好奇心,而且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不顧對方的意願如何。每個人都有權力保留自己的隱私,拒絕他們的窮追不舍,所以他們經常有欲求未能滿足的潛在失望。
“的確如此”。經常使用“的確如此”的人多淺薄無知,自己卻渾然不覺,還常常自以為是。
“我”。經常使用“我……”之類詞彙的人,較為謹慎小心,但是性格的另一麵是怯懦。如果不是軟弱無能想得到他人幫助,就是虛榮浮誇,尋找各種機會強調自己,以引起他人注意。
夾雜外語。說話當中好夾雜外語的人不難看出他們愛裝腔作勢,認為說上幾句外語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份,顯示出高雅和才華橫溢,這是虛榮心使然。他們當中有很多一文不值,他們也清楚自己的價值,於是借用外文來掩飾自己的這個缺點,希望別人不要用蔑視的態度對待他們,或對他們進行攻擊,並且很多帶外語的人都有崇洋媚外的心態,如果他所在的國家有一天被侵略,這種人在破國之後很可能將會是第一批賣國者。
“真的”。經常使用“真的”之類強調詞彙的人,多缺乏自信,惟恐自己所言之事可信度不高。可恰恰是這樣,結果往往會起到欲蓋彌彰的作用。這種人有一種擔心對方誤解自己的心理,性格有些急躁,內心常有不平。
“確實如此”。在對方的每句話之後都稱“確實如此”的人多數性情浮躁,不待認真仔細地分析對方話語的正確與否就輕易地表態,毫無主見;也有敷衍和討好對方之意,因為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的觀點被對方肯定和讚同。
“可能是吧”“或許是吧”“大概是吧”。說這種口頭語的人,自我防衛本能甚強,不會將內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來。在處事待人方麵冷靜,所以,工作和人事關係都不錯。也有以退為進的含義。事情一旦明朗,他們會說,“我早估計到這一點”。這類口頭禪隱藏了自己的真心。
“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必定會”。經常使用這些命令式詞語的人,多專製、固執、驕橫,但對自己卻充滿了自信,有強烈的領導欲望。這些人自信心極強,顯得很理智,為人冷靜,自認為能夠將對方說服,令對方相信。另一方麵,“應該”說得過多的時候,反映了有“動搖”的心理。
“我個人的想法是……”“是不是……”“能不能……”。經常使用這類詞彙的人,一般較和藹親切,待人接物時,也能做到客觀理智,冷靜地思考,認真地分析,然後做到正確的判斷和決定。不獨斷專行,能夠給予他人足夠的尊重,反過來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戴。
“沒問題”。說“沒問題”的必然會給別人安全感,他們一般較為可靠,做人也比較踏實,當然對這承諾從不兌現者例外。
“我要……”“我想……”“我不知道……”。經常使用這些口頭禪的人,多思想比較單純,愛意氣用事,情緒不是特別穩定,有點讓人捉摸不定。
“但是”“不過”。談話中經常使用“但是”或“不過”等連接詞的人,思考能力強,習慣邊說話邊思考,大多能言善辯,有探求深奧理論的興趣。但是此人有些任性,總是提出一個“但是”來為自己辯解。“但是”語是為保護自己而使用的。也反映了溫和的特點,它說得委婉,沒有斷然的意味。從事公共關係的人常有這類口頭語,因為它的委婉意味,不致令人有冷落感。
“我早就知道了”。經常使用“我早就知道了”的人,有表現自己的強烈欲望,隻能自己是主角,自己發揮。但對他人而言卻缺少耐心,很難做一個合格的聽眾。所以在現實環境中,也很難有誰願做他的聽眾。
“聽說”“據說”“聽人說”。其所以用此類口頭語,是給自己留有餘地的心理形成的。這種人的見識雖廣,決斷力卻不夠。很多處事圓滑的人,易用此類語。
“連這個都不懂”。說“連這個都不懂”,表明在潛意識中對他人的不滿,並且輕視之意也溢於言表。
“沒意思”。說“沒意思”的表達的是消極或是憤世嫉俗的一種心理反應。
“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呢”。表示小心謹慎,是領導者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反應。
“……呢……的”“就是說”。有這種口頭禪的人往往對他們自己說的話都沒有把握,在自己的潛意識中他們對自己也不肯定。
“啊?”。耳朵不太好使時喜歡說“啊?”,一副詫異天真的樣子,希望說話的人再說一遍。一旦對方沒有理會這個字的含義便繼續下去,他便會“噢”地吱唔過去,並不明明白白地告訴對方他沒有聽清楚,有可能他覺得這句沒聽清楚的話並不重要,或者是已經要求對方重複了一兩遍,不好意思再提要求,表現自己白癡的一麵。
粗口。難聽的口頭禪,令人在得意中暴露了自己素質太差、地位太低、教養欠缺等真實麵目,事實上他們的確很粗魯,千萬不要被他們華麗或整齊的裝束騙倒。
“是嗎”。說“是嗎”的並不是確認你的答案也不是不相信你的話,隻是一種無意識的發音而已。
高頻率出現口頭禪。口頭禪出現頻率極高的人,大多辦事不幹練,缺乏堅強的意誌。這些人,說話時沒有口頭語,這並不代表他們從未有過,可能以前有,但後來逐漸地改掉了,這顯示出一個人意誌力的堅強和追求說話簡潔、流暢的精神。如果能覺察到自己的口頭禪,則表示這個人已能分析自己的深層個性。因此,要改正口頭禪帶來的反麵效應,首先還要從內心深處找原因,消除內心的一些不良影響。
不慎說出的錯話其實是真話
無論是誰,平時說話都會出現“口誤”,尤其是當我們還在小的時候,口誤的情況更是常有,現在雖然少了,但還是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有一些口誤是在無意中說出來的,但是卻反映了一個人內心的真實想法。“口誤”反倒成了“真話”,有這麼一個故事是這麼講的:奧地利下議院院長,在宣告議會即將開始時,一不留神說成了“議會結束!”因為要讓這個議會順利進展的困難度頗高,所以議長在心中便有了“希望會議盡早結束吧!”的願望存在。這個願望表現在其不經意的話語中,本人在意識中清楚地知道議會一定要進行,但在潛意識裏又有恐懼、不想麵對的心理,兩者互相矛盾、衝突,因而引起了這種錯誤的行為。這種錯誤的行為雖然不多,但是當你看到他出現了這個錯誤,一定要知道他的這個錯誤是你看清他本性的直達列車。
雖然,說錯話的一方都會辯稱自己是“不小心”“不是真心的”等等借口,但事實上,那不小心說錯的話,其實才是他真正想說的。這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屢見不鮮!
由此可知,那些常常會說錯話的人,可以推斷為大部分是習慣性地隱藏真正的自己,是個表裏不一的人。而且,心中很強烈地禁止自己把這些真心話表露出來。
“這件事絕不能講出來”“這事絕不能弄錯,非小心不可”,當你越這麼想的時候,便越容易將它說出來。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類似的經驗吧!越是被禁止的東西,越去壓抑它,就越容易表露出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說錯話,而某些對自己本性有強烈的掩蓋傾向的人,他就會經常性地說錯話。
總而言之,暗藏在我們心中的許多事情,當你越想要去隱瞞它、掩蓋它的時候,就越容易說錯話或做錯事,無意之間讓心虛表露無遺。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點去看到他人無意間露出來的本質、真性情。
說粗話反映內心的欲求不滿
很多時候,隻要男人們一聚在一起,就非常容易說些“有傷大雅”的粗話,尤其是涉及禁忌的詞彙,更是有人偏愛,朗朗上口。好像隻有這樣才能體現出男子漢的氣魄。其實,這類男人是因為內心的欲求不滿而粗話連篇的。
借題發揮說粗話的人。可以斷定,喜歡口出穢言的人,是屬於某些方麵欲求不滿類型的人物。他們在心理上是時常焦躁不安的,又沒有辦法去排除,所以一天、兩天……長年累月積累起來,隻要碰到偶發小事件,他們就借題大肆發揮。積累後的“爆炸”並不一定僅僅針對他不滿的對象而發動攻擊。一旦被他逮到絲毫機會,無論何時、何地、何人,他一樣照說不誤。有時候,即使說話的人不是有意的,但對聽話的人來說,卻在心裏結了個疙瘩。聽者首先可能會產生“豈有此理”“不像話”的感覺,慢慢演變成以更惡毒、更不堪入耳的話來反辱對方,最後出現了愚蠢可笑的罵街場麵。
欲求不滿而說粗話的人。這種人有故意在異性麵前講粗話的嗜好,其樂趣在於觀看對方的反應。他們常常有意選擇那些正在對異性和性方麵的問題發生興趣,但又對淫穢語言不具有抵抗力並懷有來自生理方麵的憎惡感的女性,在不適當的時候提及這類話題,也就是在不該講粗話時脫口而出。例如在上班時間,當女同事送文件來的時候,或乘巡視埋頭工作的下屬之際對女職員講粗話,以欣賞她們的窘態。這些女子聽到粗話後,大都會麵紅耳赤,或者手足無措,甚至驚慌得哭泣不已,而這正是那些人所樂於見到的。對他們來說,說粗話隻是前奏,觀看女性的反應才是他們真正樂趣之所在。
這種因欲求不滿而產生的粗言惡語,說話的人並未考慮會招致何種後果,隻是一味地借機吐出心中不快。至於是否會傷害他人,一時便考慮不到了。可見,所謂粗話,隻不過為發泄內心不滿,一般並不具有特殊意義,同時又不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實際上的傷害。所以,除了意欲給予對方致命的打擊,而事先在內心一再計劃盤算好了的蓄意性言語外,對於他人的粗言惡語,最好充耳不聞。
因為要吸引注意力而說粗話的人。心裏其實是想與對方拉近距離,希望借用講粗話吸引對方的注意力,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以抬高對方,使對方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後能夠向自己敞開接納的大門;或是希望自己處於優勢地位,用強悍野蠻的方式讓對方無法應付。
講粗話的女權主義者。近幾年來,女性亦毫不遜色於男人,也學會了激烈地口出穢言和放浪形骸。一些比男人說得更露骨更難聽的下流話,她們都說得出,而麵不改色。乍見從溫文爾雅的女性口中,爆出如此沒有修養的語言,實在讓人寒心。但是,如果我們站在女性的立場上看待這種現象,和男人們一樣地用粗言惡語,可以給她們一種與男人們並駕齊驅的感覺,這是婦女解放運動時代極典型的女性心理特征。
有樣學樣的說粗話的孩子。孩子們特別是男孩子為什麼也愛說粗話呢?要知道,孩子們如果在父母麵前說些粗語,毫無疑問,一定會受到嚴厲的責罵。所以,粗話隻有變成孩子們和同伴之間在相互遊戲時的通用語。孩子們彼此都知道“那種話”並沒有惡意,隻是一項“遊戲”罷了,而這種“遊戲”可以滿足他們擺脫父母教訓的逆反心理,可以讓他們感到自己也能和大人們說一樣的話,自己像個大人了。
常發牢騷的人的性格特點
隻要我們談話,就會聽到人們發牢騷,那是因為人生在世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所以在外麵嘮叨幾句發泄一下也是應該的。但有些人就不同了,他們的牢騷經常泛濫在整個談話當中:
“既要我們提高業績,又要我們天天填日報表,真是煩死人了!”
“我們領導真是令人傷腦筋,現在都已經是什麼時代了,他還搞不清楚狀況呢。”
“憑什麼批評我啊!又不是我的過錯。”
“唉,今天又接到加班的命令,真是的。現在是決算期,說來也無可奈何,但是眼看別的單位的人,下班鈴聲一響,就走的一個不剩。幹會計這一行,實在是劃不來,真想調到別的部門去。”
“那家夥真是令人討厭,事情做不來就早一點說嘛!為什麼不站在我們的立場替我們設想呢?”
這些經常發牢騷的人有好幾種情況導致,下麵將他們一一例舉。
坐享其成的牢騷者。這些人大多是思想上坐享其成的人,他們坐享其成、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種人怎會有大好前途?不平、不滿的對象無論是公司,還是家庭,或是上司、部屬、同事、顧客、丈夫、太太、孩子……那些牢騷滿腹的人,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對自己要求鬆,對別人要求嚴,要求給予的回報多。這種類型的人都有個共同的缺點:從不設身處地替別人想想。他們是自私自利、氣度狹小的人。
完美主義者。他們多屬於追求完美的人,任何事情都要求高水準、高目標,並時時在腦海中描繪完美的藍圖,由於達不到理想,自然也就開始牢騷不斷了,過高的理想有時也是一種負擔,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不僅是對他,對他旁邊的人也是如此。
懷才不遇。還有一些愛發牢騷的人也是有才能的,卻常常因為人際關係不好,而被別人所孤立,以致無法受到提拔,經常抱怨自己是懷才不遇的人。抱怨也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比如說人的因素:身邊有人在,才有抱怨、吐苦水的對象,但誰都不喜歡當別人的垃圾桶。因此當身邊那些受不了你抱怨的人,一個接一個地離開,隻剩下自己孤單一人時,就應該警覺到其實自己也並不是完美無瑕的人。如果你身旁有這樣的人,如果你對他們多表示一些的理解和支持,他們會表示得出奇的感激,尤其是在現在他們不得誌的時候,你的支持會讓這些人很難忘懷,並且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見解與意見往往令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絕少抱怨。與前麵的人剛好相反,這些人比起平常人而言是絕少出言抱怨的。他們通常是理想抱滿懷,甚至於成天沉迷於幻想的世界中,對於現實的問題則采取漠視的態度。其實有許多人並非缺乏自信,而是他們沒有看清楚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如果他們能夠認清現實,了解自己本身也並非十全十美的話,就可以少一點抱怨了。但是他們卻總是自信地認為,自己的表現完美無缺,因此常會憤世嫉俗地認為:“我這麼努力在做,可惜身邊的人都是一些笨蛋,一點忙都幫不上”……在這些人的心目中,總認為自己是最完美、不會出錯的人,因此這種類型的人可以說是非常難相處,也不好管理,他們誰也不服,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他們的心高氣傲往往也會讓人望而卻步。
對不著邊際的話的分析
談話是一種思想交流,是一種彼此了解的重要手段。因為是共同行為,所以就一定要有些規矩,最基本的就是要談彼此能夠了解的事情。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時,通常都是聽完對方的話後,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以此流程交談下去。但是,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說話沒有前後文,完全不顧及他人,想到什麼話便說什麼話的人。即使別人根本搞不清楚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但是在他的腦海中他還是不斷地在想著其他的事情。這種人其實也不少,下麵對他們作一個分類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