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析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本質及二者的關係(1 / 2)

試析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本質及二者的關係

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發展觀

作者:劉小寧

【摘 要】 文章闡述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本質特征,分析了二者的關係,探討了把二者並提的哲學意義。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二者間既有區別,又有聯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鄧小平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上升到帶有普遍性的哲學問題,成為人們認識實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關鍵詞】 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本質;關係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這是我黨第二代和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新的曆史條件對黨的思想路線做出的新的概括,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本質特征

粉碎“四人幫”後,中國該走向何處,在這艱難的時刻,鄧小平大膽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號召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恢複毛澤東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號召全黨要“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1]這是鄧小平第一次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並提,並把它確立為黨的思想路線,這極大豐富和發展了我黨的思想路線。這種提法也得到了全黨的普遍認同。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再次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是我黨的思想路線,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我們黨永葆生機的法寶”。兩代領導集體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確立為我黨的指導思想的同時,也給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即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看待二者的關係?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二者的含義。

實事求是,本是古代成語,源於“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指史料古籍整理中的嚴謹治學態度,在中國哲學史上不具有普遍哲學意義。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重新闡釋了實事求是的含義。他說:“‘實事’指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指客觀事物內部的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去研究。”[2]實事求是成了科學概念和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命題。這一概念體現了以下原則:

第一,認識的科學性。根據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決定意識原理,我們在認識世界時,必須按世界本來的麵目去認識,從呈現的聯係中把握世界,而不要附加任何主觀想象的東西。第二,認識的辯證法原則。這是指人的認識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的辯證發展過程。實事求是,體現了認識的這一辯證法。第三,科學的認識作風。這是指思想和實踐相結合,主觀和客觀相符合,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由此可見,實事求是是針對主觀主義、經驗主義和本本主義而言。

解放思想的含義:“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3]“文化大革命”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受到各種禁令和枷鎖的束縛,采取僵化的態度看待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固定不變的,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找不到的就不能做,最終導致人們的思想觀念跟不上形勢的變化和發展,思想水平停留在過去陳舊的理論階段,看不慣新生事物,對任何新鮮的東西持拒絕、排斥和抵觸的情緒,使整個思想界學術界呈現出“禁若寒蟬”、“鴉雀無聲”的沉悶局麵。

由此可見,解放思想是針對思想禁錮、僵化和保守而提出來的。

二、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認為,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其不同之處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