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實戰篇(一)(3 / 3)

(4)提供參考。除給孩子一個安靜的讀書環境,盡量不要去幹擾孩子複習外,還要注意幫助孩子了解有關應考的多方麵信息,提供給孩子一些

有用的有關應考的積極信息:並提示孩子注重收集重要的信息資料,彌補課本複習內容的不足,以避免“兩耳不聞窗外事”造成的貽誤。

(5)鼓勵孩子勇於麵對挫折,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在人生的道路上總要遇到一些挫折,關鍵看怎樣麵對它。勇則勝,孩子需要在挫折中得到磨礪。我們希望孩子人生的道路平坦些,但也要有遭遇坎坷的心理準備。在填報誌願時應取得孩子的同意,切奠自做主張強行填報。尤其進入考試前夕,更應把權利歸還給孩子。

臨考家長避免進入以下誤區:

越是臨近考期,家長越應注意避免以下誤區:

(1)緊箍咒

在考前,考生的學習任務日益繁重,如果回到家裏還要麵對家長無休止的嘮叨、不切實際的要求,就會使考生覺得戴上了一個無形的“緊箍咒”,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壓力,產生緊張、憂慮、厭煩、恐懼、焦躁等情緒,從而導致考試的失敗。

現在的家長一般都很注意不給孩子施加負麵壓力,而來自正麵的壓力卻很多。比如,有的家長總是小心翼翼,不敢大聲講話,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驚動了孩子;有的父母故意裝成什麼事都沒有,卻又對孩子關懷備至,這些正麵壓力同樣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心理,影響孩子的情緒。在考前複習階段,家長要把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納人正常軌道,如果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回憶一下以前孩子剛上高一或以前沒有高考壓力時是怎麼做的。

(2)情緒化

有些家長過於看重孩子的考試成績,以孩子獲高分為喜、得低分為憂;高興時對孩子大加獎賞,生氣時懲罰毫不留情。這種極具情緒化的表現,對考生的心理穩定十分不利。

家長的心態、情緒、信心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考生的心態,從而影響考生的發揮。因此,家長要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一要情緒穩定。家長情緒不穩定,心情緊張,不利於考生良好心態的建立。家長情緒穩定通過感染、暗示等心理機製,有助於考生情緒穩定。二要情緒愉快。對孩子充滿信心,家庭氣氛好,會對考生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於強化考生的信心。

(3)片麵化

有些家長過於督促孩子啃書本,剝奪了孩子應有的休息時間。殊不知,勞逸結合才能使大腦充分發揮功能,而一味地苦讀則會使大腦因過度疲勞而產生“自我抑製”,反而對學習不利。況且,在大腦功能處於低穀時仍拚命苦讀收效甚微,得不償失。家長應該正常上班做事,而不要整天圍著孩子轉,尤其不要把孩子當貴賓似的供起來。這樣,才能使孩子緊張的情緒得以緩解。

(4)自卑感

有些家長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爭氣,這樣會使孩子在心理上產生挫敗感——尚未“出手”已被先“滅”了幾分銳氣和威風,更易使考生陷入“宿命”的誤區,認定自己沒有讀大學的“命”,並由此對成功失去信心。因此,家長要多說些積極的話,不要說“人家某某學習多刻苦”,“你就是不爭氣”等泄氣話。要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使考生形成積極的自我實現的暗示。

(5)不信任

有些家長常常越俎代庖,對孩子的事插手過多,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長一定要控製自己對孩子的過多關注,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孩子經過多年的訓練,都有了比較成熟的應試能力,對此,家長應該有信心。有的孩子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題,家長無法接受,但孩子已經形成了習慣,就不要再去幹涉,以免矯枉過正,影響孩子的情緒。

(6)盲目對比

有的家長在考生複習與考試的最緊要關頭,喜歡拿其他孩子與自己孩子作比較,這會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上述的種種誤區,很容易使考生不堪沉重的壓力而導致心理失衡,甚至產生考試焦慮,重度的考試焦慮會嚴重影響和損害考生的身心健康。此外,家長也要避免過度緊張。過度緊張不僅會給考生帶來壓力,有時更會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