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力西點
俗話說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是沒用的。的確,一個心中不裝著別人的人,別人怎麼可能會在得勢之後對你青眼有加呢?要知道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隻有平時不忘燒香拜佛,才有機會獲得佛的認可。
把眼光放得長一點
西點教官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一個人的事業能發展到哪裏,首先要看這個人眼光能看到哪裏。這說明眼光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但是,不能否認社會上總是有很多人目光短淺,隻能看到眼前一畝三分地裏的“莊稼”,卻看不到更長遠的利益,從而與更大的利益失之交臂。
正是因為蠅頭小利更容易得到,所以人們總是對它們趨之若鶩,然而就在人們一窩蜂地湧向蠅頭小利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獲得更多利益的機會,相反隻有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人們才能得到更多的意外收獲。
事實上在人際交往中,道理也是一樣,對於身邊的朋友,我們不能因為他們一時的落魄就永遠否定了他們的價值,而應該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他們,要知道生命不止,發展不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誰也說不準別人以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所以做人不要一棒子把人打死,更不用忙著給人下結論。
戰國時期,大商人呂不韋有一次到趙國的京城邯鄲去做生意。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路上發現了一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於是他就去打聽了一下這位年輕人的背景,結果得知,他正是秦國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名叫異人,當時正在趙國當人質。
當時,秦趙兩國經常交戰,趙國對人質異人的生活標準當然也就不那麼在乎,所以,異人當時的生活非常貧苦,甚至在天冷時連禦寒的衣服都沒有。呂不韋了解到這些之後,就想像異人這樣的君王後人,之後一定會有發達顯貴的時候,如果現在在他的身上投資,那麼將來能夠換回的利潤肯定會不可估量,於是他不禁自言自語說“此奇貨可居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把異人當做珍奇的物品貯藏起來,等機會到了一定能賣個好價錢。
回到寓所後,呂不韋問他父親“種地能獲多少利?”
父親回答說:“大概十倍。”
呂不韋又問:“販運珠寶呢?”
他父親又答說:“大約百倍。”
呂不韋接著問:“那麼把一個失意的人扶植成國君,掌管天下錢財,會獲利多少呢7”
他父親吃驚地搖搖頭,說“那可沒辦法計算了。”
呂不韋聽了他父親的話,覺得投資異人一定能夠取得巨大的收獲,於是他就拿出了一大筆錢,買通監視異人的趙國官員,結識了異人。他對異人說:“我想辦法,讓秦國把你贖回去,然後立為太子,那麼,你就是未來的秦國國君。你意下如何?”
異人又驚又喜地說“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報答你。”
呂不韋立即到秦國,用重金賄賂安國君左右的親信,把異人贖回了秦國。
可是回國之後,異人並沒有受到安國君的青睞,依然是一個失意的人,於是呂不韋就把自己的一個愛妾送給了異人,以幫他排憂解悶。後來,呂不韋又發現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但他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於是呂不韋就給華陽夫人送去大量奇珍異寶,讓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嗣子。
秦昭王死後,安國君即位,史稱孝文王,立異人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異人即位為王,即莊襄王。
莊襄王非常感激呂不韋擁立之恩,拜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並把河南洛陽一代的十二個縣作為封地,以十萬戶的租稅作為俸祿。莊襄王死後,太子贏政即位,而贏政剛好是呂不韋當年送給異人的愛妾所生。太子即位後,拜呂不韋為仲父,從此呂不韋權傾天下。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奇貨可居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選擇投資長遠的人脈關係比我們平時的辛勤工作更重要,而且我們的目光越長遠,所投資的人脈所取得的利益也就越多、越大。
“脈“力西點
做人做事如果沒有長遠眼光,就會走向平庸,人隻有思前顧後,目光放得遠一些,才能保持前進的方向不偏頗,才能最後取得成功。人生如逆水行船,不進則退。這是鐵的規律,任何人都不能幸免。我們又豈敢懈怠生活。
讓朋友之間更鐵一點兒
想要利用各種人脈關係為自己贏得豐厚的財路,需要通過感情投資拓展自己的人脈網絡。那麼在對朋友關係進行感情投資時又應該注意什麼呢?
在中國傳統的戲劇中,往往有這樣的故事,就是一位書生在自己小時家境好的時候與另一富家女兒訂婚,可是書生家後來突遭不幸家境破落而變成了窮書生,不得已而投靠未來的嶽父母家,可嶽父母偏偏是勢利眼,非逼他退親不可,結果窮書生不退,反而在富家小姐的幫助下赴京趕考,得中狀元和小姐成親團圓,並以這種方式堵住了嶽父母的嘴。
這種類型的故事雖是大同小異,而且也不盡真實,但卻反映了中國親戚或親屬關係中存在的令人不恥的現象,即目光短淺、唯利是圖、嫌貧愛富、勢利眼等。
感情是不能輕易許諾的,因為輕易許諾必造成輕易毀約或悔言。那樣,不僅會損害他人的利益,而且還會造成感情上的信任危機,這正如坐在山坡上高呼“狼來了”的孩子一般,這樣在某些時候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損失。
最後,進行感情投資忌諱帶有恩賜性的投資行為,或帶有不正當目的的投資行為。這種行為造成損害的不是一方,而是雙方或多方,尤其是那種以損害國家、集體或別人利益為手段的感情投資行為,這是感情投資中應盡力避免的。
需要注意的是,感情投資是項長期投資,絕不能采取平時不燒香、遇事抱佛腳的態度,否則,對方能否為你感動,就是一個問號了。
現代社會中,由於經濟的發展,人脈關係更加複雜,許多人也因此困惑於求助無路的煩惱之中,但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脈關係的積累。
運用感情投資有一個原則,就是需要有一種“踏破鐵鞋”的精神,要有一種不怕吃苦的精神,通過一定的努力,主動去找尋人脈關係。例如,現在,由於人們的大規模遷徙,以及人際交往的減少,許多人的親戚交錯分布在各個地方,致使親戚之間存在著互不認識的奇怪現象。因此,就會有一些“得道”的親戚你並不知道。
但是,假如自己陷入困境需要求助的話,這些親戚也許就是能幫助你的對象。
人是有情之靈物,人人都難脫一個“情”字。人際之間本就有相惜之情,維係、培養、發展這種關係需要我們走動聯絡,進行感情投資。
建立好的人脈關係是謀求事業發展的梯子,但好關係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須從一點一滴人手,依靠平日的積累。隻有不斷地構建和鞏固,人脈關係才會牢固。有了“鐵”關係墊底,何愁求人無路、求財無門?而這需要經常進行感情投資,要想建立“鐵”關係,就必須與對方經常來往。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大家之間都是朋友關係,何必去花那麼多的冤枉心思和錢財搞感情投資昵?
其實,這些人是十足的目光短淺,而真正善於求人者都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早早地就做好了準備,在他們急著辦某件事時,就會很順利地得到朋友的幫助。
就拿親戚關係來說,親戚之問的感情投資其實也和社會上的人脈關係投資一樣重要,不僅需要“事前”的關心和“事後”的照顧,更須注意的是,必須有始有終。
有的時候,人在求親戚辦事的過程中往往會犯這樣的毛病:認為對方是親戚,感到他們為自己做事、幫忙是理所當然的,不用刻意致謝。
殊不知,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因為從古至今我們中國都講究“禮尚往來”的處世準則。
比如,一個曾多次無私地幫助過你的親戚,某一天他生病住院時,你帶上禮物去探望他,無疑對他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慰藉。總之,親戚之間的回報要遵循適度的原則,適量地“往重予來”,但不要出於功利的目的,借回報之名對地位高的親戚行賄。
但有的時候,親戚之間語言回報不能夠完全表明心意,但是物質的回報又不是時候,行為回報不失為對親戚的一種得體的回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