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你要的是一座礦山(1 / 3)

第三課你要的是一座礦山

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經顯示,在技術、資金、人力資源等生產力要素中,人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人脈資源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人脈資源豐富的人,才能在社會交往中左右逢源,在職場中遊刃有餘,生命也會因為形形色色的人脈而更加豐盈多彩。

人多不代表人脈廣

中國有句古話:“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後來又有金錢至上主義者高調呐喊:“有錢走遍天下,無錢寸步難行。”如今,這兩個規則都要改一改,有了朋友可以走遍天下沒有朋友則寸步難行。

但是朋友多並不代表你的路途就十分順利。如果你遇到的是一個有關文學上的難題,而你所有的朋友卻沒有一個懂文學的人,那麼即使他們再熱心幫你,恐怕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說,一個優質的人脈關係必定是一個範圍廣、關係複雜的網絡。

每人都有其自身的不可比擬性,我們的一個朋友就好比是一種礦石,而我們隻有積累許許多多的可以稱的上是礦石的朋友,才可能得到我們所渴望的一座礦山。因為隻有不同類型的朋友才能給我們帶來不同的聲音,不同的信息,也隻有這樣的朋友才能有效地擴展我們的人脈關係。

同一類型的朋友再多,所能帶給我們的也隻不過是一種聲音、一種信息,所以,我們想要有效地拓展自己的人脈關係,就要結交一些具有不同特點的朋友。

戰國時期,齊國孟嚐君愛招賢納士,最初他碰到自己看不順眼的人常常把他們逐走,後經過魯仲連的勸說,他才真正懂得了用人不拘一格的道理。

一次,孟嚐君想驅逐一位不喜歡的食客,碰巧被魯仲連知道了,對他講了一番十分耐人尋味的話。魯仲連說:“猿獼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鱉曆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狸。曹沫之奮三尺之劍,一軍不能當;使曹沫釋三尺之劍,而操銚鐮與農夫居壟畝之中,則不若農夫。故物舍其所長,取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則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之,使人有棄逐,不相與處,而來害相報者,豈非世之立教首也哉!”意思是人都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若棄長取短,人都成了愚人;若用人者用人所短,再認為這人不肖或不能而棄逐他,不與他交往就更為不智。魯仲連的一番話,讓孟嚐君茅塞頓開,放棄了驅逐那位食客的打算。從此,孟嚐君更加廣泛地延攬士人,不拘一格,來者不拒,各種人才都投奔於他的門下,為他所用。

齊湣王二十五年(前299),齊王派孟嚐君到秦國。秦昭王為了籠絡他,立即讓他擔任秦國宰相。於是有大臣進言說:“孟嚐君雖有才能,但是他可是齊王的同宗,現在命他做秦國宰相,萬一他有二心怎麼辦?即使他沒有二心,那麼他謀劃事情也必定先替齊國打算,如果這樣的話,秦國可就危險了。”

於是,秦昭王就罷免了孟嚐君的宰相職務,還有意要派人把他囚禁起來,意欲將其殺害。孟嚐君得知詳情後就派人去向秦昭王的寵妾請求相救。那個寵妾知道孟嚐君有一件價值連城的白色狐皮裘,於是就提出條件說:t·救他可以,但是我希望得到他的白色狐皮裘。”不巧的是,孟嚐君到秦國後已經把它獻給昭王了。

這可讓孟嚐君發愁了,後來一位素來表現平平的食客說“我能披上貓皮盜得那件白色狐皮裘。”迫於他人沒有更好的辦法,孟嚐君隻得派這個人前去。於是,這個食客化裝成貓,鑽入了秦宮的倉庫,偷回了那件狐白裘,獻給了昭王的寵妾。寵妾得到裘衣後,替孟嚐君說情,昭王釋放了孟嚐君。

孟嚐君獲釋後,立即動身逃往齊國。夜半時分,他們到了函穀關前。此時昭王已經後悔放走了孟嚐君,又派人趕來捉拿。按照秦國關法規定不到雞叫時函穀關的大門不能打開,就在大家萬分著急時,食客中又有一人站了出來。

原來這人會學雞叫,他一學雞叫,附近的雞都跟著叫了起來,於是函穀關的大門打開了,孟嚐君一行順利出了函穀關。秦國追兵被遠遠地甩在了函穀關以內。

或許有人看不起孟嚐君的那幫雞鳴貓盜的食客,但是在孟嚐君危難的時刻他們卻能夠憑借自身的特長救了孟嚐君,其實這就是他們的價值所在。

同樣,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朋友都樣樣精通,而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隻有多認識一些不同類型的朋友,才能彌補自己身上的不足。所以說,朋友多並不代表人脈廣,真正強大的人脈是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吃得開。

“脈”力西點

如果我們把一種類型的朋友比做是一塊礦石的話,我們隻有收集到足夠多的礦石,我們才能成為一座礦山。如果我們結交的朋友類型單一,人數稀少,那麼無論他的能量再大,也隻能算做是一塊礦石,而不能算是一座礦山,也隻能稱為單一的人脈而不是優質人脈。

1+1是可以大於2的

西點教官在教導自己的學員時說“我們一生最珍貴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還在認為1+1=2的時候,你就應該想到l+1可以大於2。”在社會各方麵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l+1可以大於2應該說已經成了越來越多人的追求,然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如何實現l+1大於2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