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人脈”就是“財脈”(2 / 3)

這整個過程,他的父親從不遠處看得一清二楚。當淚珠滾過孩子的臉龐時,父親來到了他的跟前。父親的話溫和而堅定:“兒子,你為什麼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男孩抽泣道:“爸爸,我已經用盡全力了,我已經用盡了我所有的力量!”“不對,”父親親切地糾正道,“兒子,你並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說完,父親彎下腰抱起岩石,將岩石扔到了遠處。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子的,當我們無力去完成一件事時不妨向身邊的強者求助,也許對我們來說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卻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鬆搞定。與其自己苦苦追尋而不得,不如將視線一轉,呼喚你身邊的強者。

美國的一個出版商曾為一批難以出手的滯銷書而犯愁,而恰在此時,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在當記者時曾經采訪過總統先生,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之後,他寄送了一本書給總統,並在信中詢問書的質量如何,總統早就不記得這位不知名的小記者了,但是出於禮貌,總統還是在百忙之中給他回了信,信中說:這本書不錯。

於是,出版商就借總統的這句話大做文章說:“現有總統認為不錯的書出售”,廣告剛打出去,這些書很快就脫銷了。

過了不久,出版商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於是他決定故技重施。鑒於上次的教訓,總統想借機損他,於是就說:“這本書真是太糟了!”收到回複,出版商又作出了應對:“現有總統厭惡至極的書出售”,出於好奇,很多人都爭相搶購,結果出版商再次贏利。

後來,出版商又送了一本書給總統,鑒於上兩次的教訓,總統幹脆保持沉默,久久不作答複。不久,出版商又打出了廣告:“現有總統都難評論的書出售”。結果,這本書很快又被一搶而空,搞得總統哭笑不得,出版商不僅因此獲利而且還名聲大噪。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出版商的智慧,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隻要能夠和名人權貴搭上關係,無論他們是大是小、是壞是好的一個論斷,或是一個舉動,都可能為我們帶來較大的成功。

所以說,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隻要能借助別人的力量,那麼他們的人生和發展就像搭上一輛順風車。然而,順風車並沒有那麼好等,在沒有找到順風車之前,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多找些“車”,看看哪些“車”可能成為我們的“順風車”,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去結識更多的人,不斷地拓展我們的人脈關係圈,因為要搭乘順風車總要有一個渠道,有一個理由,否則即使遇到順風車我們也沒有搭乘的資本和資格。

中國天津的“飛鴿”牌自行車成名之初質量相當有競爭力,但在國外市場並沒有獲得強烈的反應。就在廠家的海外市場部的人員犯愁的時候,他們得到了一個絕佳的機會:1989年2月,美國新當選的總統老布什即將訪華。聽到這個消息,廠領導眼前一亮,原來,他們翻看了老布什夫婦的資料以後發現,他們兩個都是自行車迷,酷愛自行車運動。於是,他們就想從這一點上找到打開海外市場的突破口。

之後,廠領導就把他們的想法告訴了新華社,表示願意把飛鴿牌自行車當禮品贈送給布什夫婦。新華社也認為這個想法很有創意,於是上報給了國務院。收到這個報告,國務院對這件事十分重視,最後答應將最新產品飛鴿QF83型男車和QF84型女車送給布什夫婦作為禮物。

當老布什夫婦從李鵬總理手中接過兩輛自行車時,他們顯得非常高興,還當場試騎了一圈,而這一幕很快被在場的幾百家報社通過新聞傳播開來,飛鴿牌自行車也因此成名。之後,天津飛鴿自行車廠很快就打開了向美國出口自行車的突破口。

由此看來,想要及時、準確地搭上順風車還需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隻有能夠及時發現機遇,找到適當的人,才可能順利成功地搭上順風車,掙到更多錢。

“脈”力西點

關係網中的“借”字是核心。把握了“借力”這一核心,就把握了關係網的精髓。一個人想要順順當當把事情辦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外,有時還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扶搖直上。一般來說,無論引薦者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隻要對你的成功有所幫助,他就是你登上高處的好榜樣。

路遇貴人好辦事

有句老話說得好:“朝裏有人好做官。”雖然這句話說的多少有點投機取巧的意思,但是它卻清楚地說明了遇到貴人好辦事的道理。

在生活中,貴人可以幫我們解疑答惑,給我們提供精神幫助,在人生道路中,他們可以提供給我們機會,給我們思想觀念上的啟迪和物質上的幫助。可以說,有了貴人提攜,我們就擁有了更多脫穎而出的機會,就可以縮短成功的時間,尋找到更多的幫助。

在上世紀70年代,有一位老家是四川綿陽的後勤部隊的班長,他們班上有兩個小戰士都是農村來的,家庭條件非常艱苦,快到了退伍的年齡,雖然他們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想要在部隊上立功,爭取留在部隊,但是最後沒有成功,他們還得回老家種地。但是兩位小戰士都想要更好的發展,不想再回到窮山溝裏憋屈地活一輩子。

最後他們決定去求班長:我們想參加部隊的考試,希望能考上大學,有個更光明的前途。當時正好施行推薦上學,高考隻是一個象征性的考試。但是在部隊,當時往往幹部子女才有這樣的機會參加考試,像他們那樣的普通士兵是很難攤上這種好事的,但是他們沒有放棄,他們一邊複習,一邊繼續央求班長。為了兩位士兵的前途,班長硬著頭皮到領導家中說了不少好話,剛巧遇上他們部隊上沒有合適的幹部子女,於是他們就獲得了考試的機會,所幸的是他們都考上了大學。二十年後,他們一個成了軍事專家,一個成了科學家。

有時候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了貴人三言兩語的美言,我們的人生就可以改變方向,如果沒有這樣的貴人出現,或許我們還要不懈地努力很多年。

《華爾街日報》就求職者與人力資源主管的關係做過這麼一項調查,結果表明:95%的求職者是通過人脈關係才找到了適合的工作。

世界一流人脈資源專家哈維·麥凱就是通過貴人的幫助才找到的第一份好工作。當時哈維·麥凱剛大學畢業。由於當時的大學畢業生很少,所以他認為靠自己應該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結果卻到處碰壁。

最後哈維·麥凱隻好向父親求助,他的父親是一位記者,他認識不少政商要人,其中就包括布朗比格羅公司的董事長查理·沃德。當時,查理·沃德因公司稅務問題不得不去服刑。哈維·麥凱的父親曾經赴監采訪過沃德,還幫他寫了一些公正的報道,為此,沃德非常感激哈維·麥凱的父親。

查理.沃德出獄後,當他問哈維·麥凱的父親是否需要幫助時,麥凱的父親就向他介紹了一些兒子的情況。

沒想到,查理·沃德聽說了麥凱的事後,第二天就在辦公室接見了哈維·麥凱,並邀請哈維·麥凱到自己的公司來工作,這可是一份薪水又高、福利又好的工作,哈維·麥凱當然欣然接受了,哈維·麥凱就這樣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他打電話到沃德辦公室,開始,秘書不讓見。後來,他三次提到他父親的名字,才得到跟沃德通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