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情商的高低從他說話中的稱謂就可以看得出來。因為情商低的人,總是喜歡把“我”字放在前邊,這樣的人往往是令人厭煩的;而情商高的人,卻總是記得把“您”字放在前邊,這樣的人則多受人歡迎,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
談話應當多以他人事務為主題、多尊重別人。有口無心,貪圖口舌之快,有大腦無“意識”,隻顧盲目發泄,這隻能說明這個人愚蠢、幼稚。所以,要看時機說話才行。
某賓館服務員小羅第一天上班,被分配在酒店A樓5層做迎賓。由於剛經過3個月的崗前培訓,她對工作充滿信心,自我感覺良好,一上午的接待工作也還算順手。
午後,電梯門打開,走出兩位來自香港的客人。小羅立刻迎上前去,微笑著說:“你好先生。”看過客人的住宿證後小羅接過他們的行李,邊說“歡迎入住本飯店,請跟我來”。小羅領他們走進房間後,隨手為他們倒了兩杯茶,說“先生請用茶”。
接著她開始一一介紹客房設備,這時一位客人說“知道了。”但是小羅沒有什麼反應,仍然繼續介紹著。還沒說完,另一位客人在自己的錢包裏拿出一張百元人民幣,不耐煩地遞給小羅。
“不好意思,我們不收小費的。”小羅嘴上說著,心裏卻想,自己是一片好意,怎麼會被誤解了。這使小羅十分委屈,她說了一聲,“對不起,如果您有事就叫我,我先告退。”
其實,做服務行業的人要有眼力。這個案例中,兩名客人也許剛下飛機很累,需要休息;或者他們是該酒店的長住客,房間設施都十分熟悉。小羅應該會識客,從而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說。
生活中,有時需要表達出自己意見,這時也要選擇一個好時機,才能使人愉快地接受。選擇良機,恰當表達,則能夠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假如不擇時機地提意見,結果隻能是適得其反。
說任何話都要經過大腦思考,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提意見的。該說的話,也有一個時機問題。《觸龍說趙太後》一文中,觸龍就很會把握說話的時機,最終說服了太後。
你一定聽過類似下麵愛人之間這樣的抱怨:
妻子說:“他回到家來,獨自喝茶,坐下來埋頭看報。要是我問他個什麼,他就含糊地答上一句。要是我想和他聊天,他就坐得遠遠的。我整天陪著孩子,真渴望能夠有點精神調劑,可是他卻不理睬我。”
而丈夫也是一肚子的怨氣:“我還沒有來得及關上門,她就忙不迭地向我嘮叨起來:什麼菜的價錢又貴了、孩子把杯子摔了、房東老太太又說了她幾句了。煩死了……”
其實人們白天忙了一整天,下班可以說是帶著一天的勞累回到家裏,如果這時家中的人不體貼這種辛苦,開口又是訴苦,又是告狀,再有耐性的人也難免會頂撞。因此,為了尊重對方,考慮對方什麼時候才有較大的興趣談話是必須的。
有一位女士平素不注意修飾打扮,先生經常勸說,反遭太太抱怨他喜新厭舊。
有一天先生在太太打扮偶然時誇獎道:“太太,你稍微打扮一下很好看。”
想不到,這句話卻產生了非常大的效果,太太從此非常注意儀表儀態。
正麵直接的勸說對人往往有一種壓抑作用,從而容易產生抵觸心理,那就不妨在說服的時機上下點功夫,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電冰箱老化了,製冷效果很差。丈夫幾次提出要買一個新的,都因為妻子不同意而沒有買。
中午,妻子對丈夫說:“今天真熱,老公,你把冰箱裏的冰棒給我拿來一支吧。”
丈夫打開冰箱說:“冰棒都化了。”
“這個破冰箱!”妻子罵道。
“還是再買一個新的吧。”
“那就再買一個吧。”妻子欣然同意了。
到了商店,兩人看中了一個冰箱,一問價格,要兩千多元。
“太貴了!還是不買了!”妻子說。
“端午節快到了,天氣這麼熱,咱們買的肉和魚往哪兒放?”丈夫說。
售貨員這時插入一句:“這個冰箱雖然貴些,但耗電省,容量大,從長遠來看還是劃算的。”
“好吧,就買這個吧!”妻子終於同意了。
在說服對方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把時機選在對方心情比較平和的時候,因為一些人由於勞累,遇到不順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的時候,是沒有心情來聽你說話的。這位丈夫捕捉住了說服妻子的機會,從而達到了說服的目的。
在日常交際中,一般說,直言快語,是人的真誠所在,是受歡迎的。但有時候,效果並不佳,輕者損害人際關係的和諧,重者造成麻煩,違背言語交際的初衷。
而有時有意繞開中心問題和基本意圖,采用外圍戰術,從相關的事物、道理談起,即“兜圈子”,卻常能收到較理想的效果。
一天,某青年教師早早回家做了一鍋紅棗飯。妻子下班回來,端起碗,高興地問:“這棗真甜啊,哪來的?”丈夫說鄉下姨媽捎來的。妻子不無感慨地說:“姨媽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棗來!”丈夫說:“那還用說,我從小失去父母,就是姨媽把我撫養大的嘛!”妻子說:“她老家這一生也真夠辛苦的。”
稍停,丈夫忽然歎了口氣,說:“聽捎棗的人說,姨媽的老胃病又犯了,妻子接話說:“那就接來唄,到醫院好好治治。”不等丈夫把話說完,妻子說出了丈夫想說還未說出的話。
青年教師想接姨媽來城裏治病,但不直說,而是通過吃棗飯、憶舊情,造成一種適宜的氛圍,然後再說姨媽生病,讓妻子接過話題,說出接姨媽的話。這樣言來語去,自然圓滿,比直說高明多了。
傳說鄭板橋早年家貧,一年除夕賒了一隻豬頭,剛下鍋,又被屠戶要了去轉手賣了高價。為此他一直記恨在心。直到後來到山東範縣做官,還特別規定殺豬的不準賣豬頭,自己吃也要交稅,以示對屠戶的懲罰。
夫人聞之,感到不妥。一天她捉到隻老鼠吊在房裏。夜裏老鼠不住地掙紮,鄭板橋一宿沒睡好覺。他埋怨夫人,夫人說她小時候好不容易做了件新衣裳,被老鼠啃壞了。
鄭板橋聽後笑了:“興化的老鼠啃壞了你的衣裳,又不是山東的,你恨它是何道理?”夫人說:“你不是也恨範縣的殺豬的嗎?”鄭板橋恍然大悟,隨吟詩一首:“賢內忠言實難求,板橋做事理不周。屠夫勢利雖可惡,為官不應記私仇。”
鄭板橋夫人,通過兩種事的比照兜圈子,而後畫龍點睛,說服了鄭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