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5.沒關係,那算啥呀(2 / 3)

“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漢樂府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裏記述了焦仲卿與劉蘭芝的愛情、婚姻悲劇:婆婆看不上劉蘭芝,盡管她“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婆婆卻認為“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劉蘭芝被迫離開焦仲卿,回到娘家又不為兄嫂所容。

最後則“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焦仲卿悲痛欲絕,“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一對愛侶為反抗封建禮教而殉情。

在封建社會,焦仲卿式的男子無法在家庭的婆媳之間起調適作用,因為家庭裏婆婆的權威無人可以動搖,做媳婦的,永遠隻能打掉門牙肚裏咽,唯唯諾諾,委曲求全。

現今,社會製度、生活環境、家庭結構都有了根本變化,婆媳矛盾也有了新的內容,新的婆媳故事又揭示了新的難以調適的婆媳矛盾。

巴金的小說《寒夜》,婆婆和兒媳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導致兒媳離家出走。兒子汪文宣孝順母親,愛護妻子,他一味地退讓,承受著雙方同時發泄在他身上的不滿、怨氣。

妻子離家出走之後,他在極度的思念中含怨離開了人世,待他的妻子歸來,寒夜裏,一座孤寂的墳塋在蕭瑟的冷風中等待著她。

焦仲卿和汪文宣這兩個男子是傳統的婆媳矛盾的犧牲品。客觀地說,焦仲卿的悲劇是曆史的悲劇,汪文宣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

應該說,丈夫絕對是有能力處理好婆媳關係的,關鍵是他們找沒找到一條合適的路子。

淡化矛盾,這是首要的一條。婆婆對媳婦主要的不滿根源在於,她們覺得,自己含辛茹苦把兒子撫養成人,幫兒子成了家,兒子該對母親依從、孝順才是,可如今兒子娶了媳婦,把老娘忘了,跟母親不是一條心了。

大部分做婆婆的在兒子成家娶媳之後都會有這種失落感,隻是失落感的大小不同而已。做兒子的,要慢慢地淡化母親的這種失落感,讓母親一點一點接受這種事實。如何去淡化矛盾呢?這其中的文章可就大了,如果放開了去研究,恐怕還要涉及到心理學問題。

有位老奶奶講:媳婦剛進家門時,我就先給兒子打“預防針”,讓他轉告媳婦,家有家規。兒子依母命,把這話轉給了媳婦。這就是一個極不好的開端。試想,媳婦沒進門,做婆婆的已經率先扯起了宣戰的旗幟,而且把兒子牽扯了進去。

這話,兒子大可以不說,等媳婦進門以後不妨對此事裝聾作啞。這是淡化矛盾的第一招,做兒子的,婆媳之間不傳話,你們自己說去。

婆婆看不慣媳婦也是很普遍的事。如今,媳婦都是新女性,她們的穿著打扮、舉止言談都與婆婆所受的教育格格不入。當然,大部分婆婆是開明的,不聞不問不管,但如果讓她們完全認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有位楊小姐說:“我平時很注意修飾打扮,可婆婆對這一切很看不慣,多次旁敲側擊,要我好自為之,不要太浪費。我覺得婆婆不僅誤解了我的為人,還侮辱我的人格。”遇到這種矛盾怎麼辦?做丈夫的的確很為難。

這種矛盾習慣了也就淡化了,千萬不可跟著叫真兒,一家人剛開始看不慣,習慣了就好了,做男人的不必夾在中間自己也生氣。

如果她們吵嘴,你看準機會一走了之。不跟著叫真兒,這也是淡化矛盾的招數。如果兒子丈夫不在場,婆婆媳婦吵架也是不叫真兒的。

關鍵的時候,還要來點美妙的“謊言”。有一位先生曾談到自己的切身體會,認為,男人在婆婆和媳婦之間來點美妙的“謊言”會有意想不到的調適作用。

他說:“自從我妻子進門後,我家的空氣陡然緊張。當初我倆自由戀愛時,母親就不同意,是我據理力爭,才與心上人結合的。正因為這一宿怨,妻子踏進我家門檻,從未喊過我母親一聲‘媽’。為這事,母親很傷心,也賭氣不理她。

白天,當妻子不在家時,母親就把怨氣往我身上出,說妻子人不大,架子倒不小。夜晚,當父母進入夢鄉後,妻子在枕邊就向我吹冷風,說我母親斜著眼睛看人。這真難煞了我,真害怕有一天,她們婆媳倆為什麼事‘破了口’。我開始動腦筋做協調工作。”

他說,有一次,妻子患腸炎病愈後,需要鯽魚湯暖暖腸,我便請母親上街買菜時捎帶半公斤活鯽魚,做了一碗湯。我端給妻子喝時哄她說:“這是媽買的魚,特意做的湯,叫我送給你喝的。”妻子愣了好一會兒,懷疑的眼光在我臉上掃來掃去。

又有一次,母親過生日,我拿出早已請人織好的毛衣送給母親,說:“媽,這是您媳婦的一點心意,叫我送給您。”母親驚訝萬分,拿著毛衣看了好一會兒,又塞到我手上說:“這個我不能收,她過生日時我都沒給她買點什麼。”“日子長著呢!”我趁勢把毛衣塞過去。

她倆的關係真正解凍是在我一次出差期間。妻子得了急性腸炎,嘔吐、腹瀉不止,母親在醫院陪她一夜。第二天早上出院時,妻子終於開口喊了母親一聲“媽!”母親當時熱淚盈眶……

這一段故事很感人。其實,“謊言”隻是一種形式,它說明,人心還需人心去暖的。

◇這樣說他(她)才更高興

有個故事講,在酒足飯飽後,國王問大臣:你們說,世界上什麼最難?大臣回答:“世界上說話最難。”大臣沒有說出來的隱含的意思是:說話最難,尤其是和國王說話最難。其實,說話時隻要選擇好時機,就會變得很容易。

有一次,墨子的一個學生子禽問墨子:“老師,您認為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回答說:“你看那生活在水邊的蛤蟆、青蛙,還有逐臭不已的蒼蠅,它們不分白晝黑夜,總是叫個不停,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存在。

可是,它們即使叫得口幹舌燥、疲憊不堪,也沒有人會注意它們到底在叫什麼,人們對這些聲音早已是充耳不聞了。現在你再來看看這司晨的雄雞,它隻是在每天黎明到來的時候按時啼叫,然而,雄雞一唱天下白,天地都要為之振動,人人聞雞起舞,紛紛開始新一天的勞作。

兩相對比,你以為多說話能有什麼好處呢?隻有準確把握說話的時機和火候,努力把話說到點子上,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收到預想的效果啊!”

子禽聽了墨子的這番教誨,非常讚同,頻頻點頭稱是。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不顧時間、地點與場合,整日喋喋不休,廢話連篇。台灣著名成功學家林道安曾說:“一個人不會說話,那是因為他不知道對方需要聽什麼樣的話;假如你能像一個偵察兵一樣看透對方的心理活動,你就知道說話的力量有多麼巨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