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隻見許攸略一思索,上前道:
“稟晉王,不才有一計可以一試,晉王作一題,令三位公子作答,勝出者為嗣。”
許攸說著,嘴角露出了笑容,袁譚總比那兩人知道的多點吧,袁術讀了多少書,許攸不知道,但是袁紹曾經跟他說起過,因此知道一點袁術讀書的典故,想必也出不了太難的題。
“這,這不公平。許攸,你這個奸賊……”劉氏忍不住破口大罵許攸。
“吵什麼吵?孤倒是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你們呢?現在誰還有更好的主意?”袁術假裝向大家詢問意見,其實,袁術等的就是這個出頭鳥,前期賈詡斷定,必然會有人出頭的,袁術象征性的征求意見,當然不會等人家出來反對,連問三聲後即刻說道:
“嗯,看來你們也沒有什麼意見了,那就這個辦法了。子遠真是大將軍的好兄弟啊,兄長常說,子遠就是他的左膀右臂,看來真的是這樣。”袁術岔開話題道。這樣必定引來其他三人的妒忌。
“來人,將孤常讀的那卷無名氏所作的書拿來。”
旁邊史阿遞上一卷新竹簡編製的書,這是為了這個計謀而新做的竹簡,花了袁術好幾天的功夫。古代寫在竹簡上的文字,袁術不會寫,隻好自己口述,郭嘉執筆書寫。其實也不是什麼特別的書,就是《三字經》而已,古書有多少,袁術自己都不知道。唯有這本《三字經》還是在孩提時代,老媽就天天帶著背誦,在那個普通工薪族的家庭,沒有電視更沒有電腦的時代,念三字經是唯一的遊戲,時間一長,不管能夠理解多少,但至少內容已經刻進了腦子。
《三字經》是宋朝開始流傳的,已有七百多年曆史,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曆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等,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具體關於《三字經》的事情讀者可以百度一下,還沒翻譯成多民族文字和多國文字,現在可以說是全世界的小孩子都讀的一本書了。
這可是一本從來沒有人讀過的書,袁術也是記誦了好幾天才記出來,有些地方忘記了,賈詡和程昱居然能夠根據上下文推斷補全,全文六個部分,第一部分還沒有寫完,程、沮、賈、郭、彤五人齊呼寫得好,都快把袁術吹上天了,搞得袁術快要臊死了,這是剽竊呢。後來在賈詡的提議下,將此書收納進書院,給後麵的學生習讀。蔡邕得知是袁術所作,更是讚譽有加。
看到袁術的《三字經》,幾人在讚歎此書的同時,也為這個題目出得好而讚歎,結果不言而喻,袁譚雖然年長,但是袁尚卻聰慧有加,隻是記憶有限,三人在觀看半個時辰後,都隻能將第一卷背誦個七七八八,最後,袁術也不能決定立誰為嗣。許攸獻計似乎上癮了:
“晉王殿下,此題出得雖然絕妙,但是時間還是短了一點,要是時間再長一點,說不定就能分出勝負了。”
許攸的這話當然有道理,袁譚年長,知道輕重,必定加班加點的讀。而袁尚尚幼,必定貪玩,就算也讀,一定是被逼著讀,那樣的效果必定不如袁譚。許攸的計策,引得眾人恨不得生啖其肉。劉夫人更是恨得咬牙切齒。
“嗯,看來是得重新想一辦法了。”袁術若有所思,裝作無奈道。
“袁譚、袁熙、袁尚!上前聽封!”袁術冷不丁下達命令,這才是此計的重點。三人不明所以,但是袁術的身份在那裏擺著呢,於是三兄弟都跪過來,聽袁術安排:
“封袁譚為巨鹿太守、封袁熙為安平太守、封袁尚為清河太守。十年為期,以郡治收入和民眾信望為標準,最得民心,地域最為富有者,孤代為上奏天子,封大將軍領冀州牧。這十年間,由孤代管冀州一切事務。此議由諸位見證,孤亦以晉王爵位作保。期間,孤絕不幹涉三人的一切事務。都回去準備吧。”
袁術說完,不再理睬諸人,徑直離去,眾人有異議也沒地方說,更不敢說什麼,於是也開始回去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