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劉備偕夫人逃出城外,孫權得到了消息,於是令陳武、潘阿選五百精兵,不分晝夜,追趕劉備。當劉備一行逃到柴桑界首,又被周瑜早已布置的伏兵截住去路。麵對前後無路的困境,劉備驚慌失措。趙雲忙又取出第三個錦囊,獻與劉備看了。劉備於是請夫人解危,孫夫人果然說:“吾兄既不以我為親骨肉,我有何麵目重相見乎!今日之危,我當自解。”於是孫夫人挺立道中,斥退了吳國前追後堵的幾員大將,使劉備得以逃命。當劉備到達自己駐地邊界,正被等候多時的諸葛亮以拖篷船救走,急駛而去。之後,周瑜率水陸兩路伏兵追趕而至,又被預先設伏的關雲長、黃忠、魏延殺得大敗而去。原來諸葛亮早已料到,當劉備依第二條計策出逃後,東吳大軍必定會追趕,而僅以趙雲所帶五百軍士是難以抵禦的,隻有依靠孫夫人以國太之寵女、吳侯之愛妹的身份,才能鎮住東吳將領,於是在第三個錦囊中陳獻了借孫夫人之威退兵的計策。

由於諸葛亮善於運用謀略,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關鍵,以三個錦囊妙計,破了周瑜假招親以奪回荊州的詭計,使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

說話算數

芒卯對秦王說:“大王您所任用的說士,沒有在諸侯國任職並為大王通達意見的人。我聽說聖明的君主不借助這樣的人也能果斷辦事。大王您想從魏國得到的無非是長羊、土屋、洛林幾個地方,您如果能推薦我擔任魏國的司徒,我就有辦法讓魏國獻出這幾個地方給大王。”

秦王說:“好啊!”就推薦他擔任了魏國的司徒。

芒卯對魏王說:“大王最為擔心的莫過於西部領土;秦國想從魏國奪取的,無非是長羊、王屋、洛林幾個地方,大王如若把它們割讓給秦國,則西部領土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了。然後,借此機會請求秦國出兵向東進攻齊國,一定會開辟更大的疆土。”

魏王說:“好吧。”就把長羊等地割讓給了秦國。

割讓土地幾個月後,秦國還沒有出兵。魏王問芒卯:“土地已經割讓了好幾個月,可是秦國還不出兵,這是怎麼回事?”

芒卯急忙謝罪說:“我犯了死罪,可是我一旦死了,就如同盟誓的信約毀了一樣,大王沒有向秦國討債的依據了。請求大王赦免我的罪過,我去替大王向秦國提出要求。”

於是,芒卯去了秦國,對秦王說:“魏國之所以割讓長羊、王屋、洛林等地給秦國,就是想以此為代價換得秦國出兵,共同進攻齊國。現在土地已經割讓,但秦國卻不肯出兵,我會被處死的,我死了固然無關緊要,可是從此以後關東各國的士人們又有誰會拿有利益的事來服侍大王呢?”

秦王臉色變得非常嚴肅,他說:“國內有重要事情,所以沒來得及出兵,現在我謹以秦國軍隊聽從您的調遣。”

過了十天,秦國軍隊出動,芒卯同時率領秦、魏兩國軍隊向東攻擊齊國,開辟了二十二個縣的土地。

須賈巧舌解圍

秦軍在華陽打敗魏軍,趕走了芒卯並趁勝包圍了魏都大梁。

須賈替魏國去遊說秦相穰侯魏冉,他說:“我聽到魏國的大臣和王公貴族都勸說魏王道:‘當年惠王討伐趙國。在南梁打了勝仗,消滅了趙軍十萬人並攻破了趙都邯鄲,趙國沒有割讓土地,邯鄲也還給了趙國;齊國進攻燕國,殺掉燕國奸相子之,攻破燕舊都,燕國沒有割讓土地,都城還是被歸還。趙國和燕國在遭遇大難的情況下之所以能保全國家,保持軍隊的強大,土地沒有被諸侯們吞並,就是因為他們能忍受苦難不輕易向別國割讓土地。宋國和中山國則不論誰去進攻它,都割地,國家隨後就滅亡了。我認為趙、燕兩國可以效法,而宋、中山那樣的事情卻不能去做。

“那秦國是一個暴戾貪婪沒有絲毫親情的國家,通過長期蠶食已經把魏國分得的原晉國故都的土地占光了,當年它戰勝韓將暴鳶,要割取八縣之地,韓國土地尚未完全獻上,它的軍隊又一次出動了。秦國哪有滿足的時候啊!現在它又擊走芒卯,侵入北地,這不僅僅是進攻大梁,而且還想脅迫大王您多割地給它,大王千萬不能聽信他們。如果現在大王背著楚、趙兩國和秦國媾和,楚、趙肯定會在盛怒之下與大王爭著侍奉秦國,而秦國也一定接受它們。如果秦國借助楚、趙兩國軍隊的幫助再次來進攻魏國,我國想要逃脫危亡就辦不到了。希望大王千萬別和秦國媾和,大王如果確實想媾和,一定要少割地並求得秦國太子作為人質,不這樣做秦國必定會背信棄義的。’這就是我從魏國聽到的,希望您能把它作為自己考慮問題的參考。

“《周書》上說:‘天命不是永恒不變的。’這就是說僥幸的事情不可能一再發生。當年秦軍戰勝暴鳶割取八縣的功績,不完全是靠軍隊精良或計謀得當,幸運的成分占很大比例呀!如今又擊走芒卯、侵入北地並圍攻大梁,這等於是自認為天命是常在的,明智的人是不會這樣想的。我聽說魏國要調集全國各地的精兵前來戍守大梁,據我估計不會少於三十萬,用這三十萬兵力守衛十仞高的大梁城,我認為即使商湯、周武重生,也不會輕易攻破它。如果輕視楚、趙兩國的援兵,兵臨十仞之城,攻打三十萬大軍而且誌在必得,我認為是從開天辟地以來從來就沒有過的事。進攻大梁如果不能成功,秦國軍隊肯定會疲憊不堪,陶邑也會丟失。這樣從前的功勞也一定會化為泡影的!

“現在,魏國還沒有拿定主意,您可以少索取一些土地以籠絡魏國。希望您能趁楚、趙的援兵還未到達大梁,盡快以少割地為條件與魏國講和,魏國還沒有拿定主意,因此少割地能講和一定是他們求之不得的事。這樣您也就可以滿足自己的心願。楚、趙兩國氣憤魏國先於它們講和,肯定會爭相侍奉秦國,合縱聯盟會因此離散,然後您就可以隨便選擇對付他們的辦法。況且閣下您曾經割取過魏國占有的晉國故都一帶的土地,為什麼非要動用軍隊呢?不動用軍隊魏國就可以獻出絳、安邑兩地,這分明是為陶邑開通了兩條通道,並幾乎全部占領了宋國的故土,衛國也獻出尤憚。秦國的軍隊完好無缺並由您全權掌握,您有什麼要求達不到呢?您幹什麼事情不會成功呢?我希望您能全麵考察,千萬不要幹危險的事情。”

魏冉聽罷,用力一擊掌,說:“很好。”便下令撤出了對大梁的包圍。

唐太宗查案

唐太宗貞觀年間,湖南衡陽的一家板橋客店發生一起謀殺案。在店主張迪的妻子回娘家的那天晚上,張迪在店裏睡覺時突然被殺。

店裏的夥計懷疑是當晚住店的三個客官所為。因為這三個人在張迪被殺後不久,便匆匆離店走了。夥計們立即去追趕這三個人,追上一搜查,這三個人都帶著刀子,其中一個叫衛三的刀子上還有血跡,就把他們扭送到官府。他們開始時不承認殺了人,在動了大刑之後才供認他們是凶手。官府老爺讓他們畫了押,吩咐左右:“押入大牢,等候處斬!”

唐太宗李世民聽說了這個案子,覺得有些蹊蹺。三個客官與店主前無冤後無仇,為什麼要行凶殺人呢?李世民叫來禦史蔣恒,說道:“你去複查一下這個案子,一定要查個水落石出。”

蔣恒來到衡陽,告訴當地官府不要立即處斬那三個客官。他對這三個客官親自提審,問道:“那天晚上你們為什麼半夜離開客店?”衛三回答說:“回大人的話,我們三人不是本地人,這次出來是為了做買賣。因為第二天要到60裏外去看貨,所以半夜動身。當時店裏的人都在睡覺,故而不辭而別。”蔣恒又問:“衛三,你的刀為什麼有血跡?你要如實招來!”衛三又說:“小人確實不知刀上的血從何而來。我在睡覺前曾洗刷過我的刀,不知為什麼第二天上麵竟有血跡。小人的話如有半句假話,情願受死!”

蔣恒初步斷定這三個人並非凶手,他給李世民寫信談了自己的想法。李世民回信說:“愛卿複查此案細而有加,令我十分高興。我看追查真凶,不妨采用打草驚蛇之計。”至於如何采用打草驚蛇之計,唐太宗並未詳談。蔣恒知道這是唐太宗有意考驗他。

蔣恒苦想了整整一個晚上,終於有了主意。

第二天,蔣恒讓板橋客店的所有人員都到官府集合。人到之後,蔣恒又說人不足數,次日再來。他隻留下一個80歲的老婆婆,與她說了一些有關無關的話,很晚才放她回去。老婆婆剛出門,蔣恒就吩咐一個獄卒說:“你秘密跟蹤老婆婆,看誰主動與她說話。”獄卒緊跟著老婆婆不放,果然有一個男子前來問老婆婆:“官府都問了你些什麼?”老婆婆實言相告。蔣恒又叫客店的人到官府集合兩次,每次都讓老婆婆晚走,那個男人總是向老婆婆問來問去。

蔣恒立即派人追查這個男人與店主的關係,得知此人與店主的妻子有曖昧關係,張迪為此與他鬧過糾紛。蔣恒下令將這個男人逮捕,經審問這個男人果然是殺害張迪的凶手。

原來,這個凶手與張迪之妻長期通奸,為達到霸占店產、永遠姘居的目的,他一直想謀害張迪。那天晚上來了三個帶刀的客官,於是產生了借刀殺人、移屍嫁禍的念頭。他先讓張迪妻回娘家,半夜裏潛入客房,用衛三的刀殺死張迪,又把帶血的刀裝回刀鞘。

蔣恒依唐太宗李世民的打草驚蛇之計,終於使這件疑案真相大白。李世民對蔣恒大加讚賞一番,賜給他絲綢200匹,並升他做侍禦史。

裝聾取證

明朝都禦史韓永熙在江西為官時,江西地麵太平無事,百姓都稱讚韓永熙的德政比皇上還要高。而韓永熙卻從不沾沾自喜,還偶爾做幾件有辱自己身份的事,讓百姓們抓住把柄,街談巷議,任人胡說。

有人問他:“你何必敗壞自己的名聲呢?這對你有什麼好處嗎?”

韓永熙答道:“天子是天下第一,誰超過他,誰還能活嗎?”

一次,手下來報說寧王朱宸濠的弟弟來了。韓永熙大吃一驚,想不出他來的目的,隻是叫人準備了一個白木小桌,隨時聽用。

朱宸濠手握重兵,朝廷對他的態度一向是壓製與拉攏並施。韓永熙知道,寧王的弟弟無故前來,絕非好事。

果然,朱宸濠的弟弟一見到他,便叫所有的人全退下,單獨對韓永熙說道:“寧王要謀反,你要小心啊!他的軍隊離你這裏非常近,他若起兵,最先遭殃的是你!”

韓永熙呆呆地聽著,過了許久才歪著頭,瞅著寧王的弟弟,又用手指著自己的耳朵,大聲問:“你說什麼?大聲點!”

寧王的弟弟又高聲地重複了一遍。

韓永熙還是皺著眉,大聲說:“我的耳朵前些日子被雷擊中了,聽不太清你說的話。”

寧王的弟弟愕然道:“怎麼會被雷擊中呢?”

“你又在說什麼呢?”

“我說你這個老烏龜!”寧王的弟弟不太相信韓永熙是聾子,故意用話激他。

韓永熙搖搖頭道:“不行,不行,你說的話我一句也聽不見,這樣吧!”

他把事先準備的那個白木小桌拿出來,說,“你把要說的話寫在這上麵,我看了就知道了。”

寧王的弟弟隻好將寧王想謀反的事全寫在那白木小桌上麵。

韓永熙邊看邊故意顯出驚訝的神情,大喊可惡。寧王的弟弟寫完便走了。

韓永熙立即把寧王欲謀反之事上奏朝廷,朝廷派人來調查了很久,一點證據也沒有找到。當時寧王與弟弟關係又非常密切,推說根本就沒有此事,並說韓永熙有意誣陷王爺,當處斬刑。

朝廷立即逮捕了韓永熙,欲定其罪。

韓永熙將白木小桌拿出來作證,這才免於一死。

之三

【原文】

故外親而內疏者說內,內親而外疏者說外。故因其疑以變之,因其見以然之,因其說以要之,因其勢以成之,因其惡以權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結,結比而無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譯文】

所以表麵親近而內心疏遠的要從內心著手進行遊說,內心親近而表麵疏遠的要從外表入手遊說。所以對內心與表麵無所親近而有所疑惑時,要根據對方的懷疑變換遊說之辭,根據他的表現予以肯定,根據他的觀點予以總結,根據對方形勢予以成就,根據對方缺陷予以權衡,根據對方憂患予以排除。經過揣摩研究施以恐嚇,提高到一定高度感動他,稍微引據證實,設符驗應證,蒙蔽而阻塞,擾亂而迷惑,這就是計謀。計謀的運用,公開不如隱秘,隱秘不如同心相結,結為朋黨而親密沒有間隙。循常理不如出其不意,奇謀一出則不可阻止。所以遊說君主,一定要陳述奇策;遊說臣子,一定要討論他的切身利益。

【事典】

趙累獻計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病逝,太子贏蕩即位,史稱秦武王。秦武王即位之初,對文臣武將說:“父王十七歲即位,在位二十六年,繼承並光大了孝公和商君開創的變法圖強之業,屢敗魏國,控製了黃河天險,奠定了爭霸中原的基地;他攻占了巴蜀,吞並了義渠,鞏固了後方,使國力大增;用能臣張儀為相,擊敗了合縱聯軍,重創楚國,奪取了漢中。我國一躍成為天下第一大國,諸侯無一能與我國抗衡了。寡人榮鷹大位,不能愧對祖先,一定要大展宏圖,願眾愛卿竭誠盡忠,全力以赴,共創霸業。”

文臣武將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惟大王之命是聽!”這聲音十分響亮,久久地在朝堂上回蕩。於是,秦國上下齊心,開始整軍備戰。

秦武王在即位的第三年,覺得實力已足,便對大將甘茂說:“為了打通進軍周王城的通道,建立不朽之功,寡人命你率軍出發,攻下韓國的宜陽城!”

甘茂說:“孔子的弟子曾參是個德才兼備的賢人。一天,有個和他同名同姓的強盜殺了人,人們誤以為是曾參殺了人,忙去告訴他母親說:“曾參殺人了!”這時,他母親正在織布,聽了這話,她神色自若,並不相信,照舊織布。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對他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母親聽了,仍然繼續織布。又過了一會兒,第三個人又來了,對他母親說:‘曾參殺人了’這回,母親聽了,真的相信了。她嚇得走下織機,越牆逃走了。盡管曾參是聖賢之徒,由於三人傳訛,母親終於信以為真了。如今,我的賢德不如曾參,大王對我的信任也不如曾母,國內懷疑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因此,恐怕沒等我攻下宜陽,大王就不相信我了。何況宜陽是個大城,兵精糧足,易守難攻。我們千裏迢迢去攻它,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時間一長,難免夜長夢多。”

秦武王聽了這話,對甘茂說:“你放心帶兵去吧,寡人決不改變對你的信任。”

為了讓甘茂放心打仗,秦武王還鄭重其事地和甘茂訂了盟約,以示說到做到。因為這盟約是在一個叫息壤的地方訂的,所以稱為“息壤之盟”。隨後,甘茂率軍出發了。

甘茂到了宜陽城下,對宜陽城發動了猛烈的攻勢,但攻了五個多月,仍未能攻下宜陽。士兵一批批地倒在城下,活著的都喪失了鬥誌。盡管甘茂一連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士兵也不肯上前攻城了。

這時,秦國內部親韓的大臣和一些宗室長輩紛紛站出來,勸秦武王罷兵休戰,秦武王動搖了。他派出特使,召甘茂罷兵回國。甘茂對使者說:“我與大王有‘意鑲之盟’,難道大王忘了嗎?”

使者回報,秦武王猛醒道:“我一時糊塗,幾乎誤了東進大計。”說罷,立即派大軍支援甘茂。

東周君聞訊,問大臣趙累說:“秦王傾全國之兵攻打宜陽,你看這一仗的結果將會如何?”

趙累回答說:“依臣之見,宜陽城遲早會被攻破的。”

東周君露出懷疑的表情說:“不會吧?宜陽方圓八裏,過了城高池深,城內有精兵十萬,儲藏的糧食可吃數年,城外還有韓國宰相公仲朋的二十萬大軍以及楚國大將景翠率領的援軍,和城內互為掎角之勢,我想秦軍不會取得什麼戰績的。”

趙累解釋說:“事情是這樣的:甘茂並非秦國人,如果攻下宜陽,他在秦國就會像周公姬旦那樣一步登天;如果敗下陣來,他在秦國就無法立足了。因此,他會拚命的。再說,秦王不顧多數大臣和宗室長輩的反對,毅然堅持攻打宜陽,如果攻不下來,他會感到羞恥的。因此,他也會全力以赴地支援甘茂的,這樣,宜陽是無論如何也守不住了。”

東周君聽了,點了點頭說:“你說得有道理,看來宜陽旦夕可下了。”

過了一會兒,東周君又問趙累說:“你為寡人出個主意,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趙累回答說:“主公可派一名使者對楚將景翠說:‘將軍在楚國爵位最高,官銜最大。這一仗你即使打勝,也不能加官晉爵了。但如果打敗,你就犯死罪了。因此,為將軍打算。不如養兵蓄銳,坐山觀虎鬥,等秦軍攻下宜陽、筋疲力盡之時,你再出兵。到那時,秦軍怕你乘他們疲憊時攻擊他們,必會向你獻地的。韓相公仲朋見你出兵,也會向你獻寶的。”

東周君一聽,心中大喜,忙派出一名使者去見楚將景翠。景翠聽取了東周君的建議,對使者說:“請回去代我謝謝東周君,感謝他為我指點迷津,令我茅塞頓開。”說罷,使傳下將令,按兵不動了。

不久,秦軍攻克宜陽。楚將景翠聞訊,立即下令進軍。這時,秦軍久戰之後,早已筋疲力盡,無力再戰了,連忙向楚軍求和。

韓相公仲朋見景翠出兵擊秦,也向景翠獻上重寶。

景翠從秦國得到城池,從韓國得到寶物,全勝而歸,保住了自己的爵位和官銜,心中極為感激東周君為他出謀劃策。他哪裏知道,這是趙累向東周君進獻的計策啊!

馮且巧除奸臣

有一天,東周君正在朝中理事,大臣進來報告說:“主公。西周大夫宮他求見。”

東周君一愣,問道:“他來做什麼?”

大臣回答說:“他是特地從西周跑來投奔主公的。”

東周君一聽,喜上眉梢,說道:“快讓他進來!”

宮他走上大殿,見了東周君,行了大禮。參拜已畢,東周君賜坐。東周君問道:“大夫來投寡人,有何見教啊?”

宮他回答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聽說主公禮賢下士,勤政愛民,外臣宮他特來投效。”

東周君說:“大夫來投,實是寡人之幸。”他將宮他留下,委以重任。

此後,宮他將他所知道的西周一切內情都告訴了東周君。

西周君聽說宮他外逃,勃然大怒道:“反了!反了!這如何是好!”

他正在暴跳如雷時,大臣馮且上前說:“主公息怒,微臣能殺宮他。”

西周君問道:“他已逃入東周,你有何計殺他?”

馮且說:“主公,請給微臣三十鎰金,微臣自有辦法,如不能殺宮他,微臣願提頭來見!”

西周君猶豫了一下,心想:馮且一向足智多謀,既然以腦袋擔保,必有良策。於是,他命人取來三十鎰金,交給了馮且。

馮且回到家中,修書一封,命人帶著三十鎰金和這封信到東周去,囑咐說:“你帶著信和三十鎰金,到東周去交給宮他。路上要小心,不要走得太急,免得引起別人注意。”

送信的人走後,馮且又找來一個家人,吩咐他說:“你立即動身到東周去,告訴東周的偵探說:‘今晚有西周的奸細入境。’一路小心,動作要快。”家人領命而去。

這天夜裏,東周的偵探將三十鎰金和那封信截獲,呈給東周君。

東周君展信一看,隻見上麵寫道:“速告宮他:事情如果能夠辦成,就努力辦成它;如果不能辦成,就趕緊逃回來,免得機密泄露,白白送了性命。”

東周君看罷,拍案大怒。天明後,東周君命人將宮他推出去斬首了。

諸葛亮草船借箭

中華民族一向以足智多謀著稱於世,其中有位最受稱道的人物——諸葛亮。在民眾口傳中,他簡直是智慧的化身、智者的代名詞。提起諸葛亮的智慧,最可稱道的是他的“草船借箭”。

那是三國初年,曹操統一北方之後,揮師南下,進襲江東,想一舉滅吳,那麼劉備等弱小軍閥便不在話下,很快就會剿滅,統一全國。諸葛亮分析了形勢,必須幫助東吳,保住東吳,以牽製曹操,劉氏集團才不會被滅掉,於是他力主孫劉聯合抗曹,便到東吳去遊說。經過舌戰群儒,駁倒張昭等“降曹派”言論,堅定了孫權的抗曹決心後,與東吳都督周瑜共定敗曹大計時,兩人在手中同寫了一個“火”字。心往一處想,勁才能往一處使,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氣量狹小的周瑜容不得別人比他強,因此嫉妒諸葛亮,想借機除掉他。

這一天,周瑜會集大將,並請來諸葛亮共議實戰措施。兩人都認為江上作戰,需多置弓箭。周瑜便說:“如今軍中正缺箭用,想請先生監造十萬支箭,不知可以否?”諸葛亮已明白周瑜要幹什麼,但為了抗曹大局,他還是答道:“都督委派,我當效力。不知這十萬支箭何時用?”周瑜說:“十天怎樣?”諸葛亮說:“大戰在即,十天太晚了,三天就可造好。”周瑜一見諸葛亮上鉤,大喜過望,緊盯一步,說:“軍中無戲言。”諸葛亮正色道“願立軍令狀。三日造不出,殺罰隨都督。”周瑜十分高興,忙取來筆墨,讓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又暗中吩咐在原料供應上做文章,讓匠人拖延時間,單等三日後懲治諸葛亮。

東吳謀士魯肅怕就此破裂了孫劉聯盟,十分著急,便去諸葛亮處探聽虛實。哪知諸葛亮滿不在乎,悠然自得。魯肅問計,諸葛亮別的沒說,隻請魯肅幫忙準備二十隻大船,每船三十名軍士,船上用青布作幔,再紮上千餘個草人,布在船兩邊,並準備進軍鼓號。且叮囑魯肅,萬萬不可讓周瑜知道,魯肅不解其用,但卻認真做了準備,也未告知周瑜。第一日沒有行動,第二日沒有行動,第三日魯肅沉不住氣了,正要前去詢問。晚上四更時分,諸葛亮派人來請魯肅去取箭。魯肅蒙在鼓裏,隨諸葛亮來到江邊。諸葛亮指揮二十隻大船,用繩索連在一起,向江北進發。魯肅見這麼幾個人去衝曹營,嚇得不得了,問諸葛亮幹什麼?諸葛亮笑而不答。到了江上,大霧彌漫,對麵不見人。諸葛亮令人準備了酒菜,與魯肅小酌。魯肅心裏跳個不停,哪裏品得出酒味!五更時分,船近曹軍,諸葛亮命船隻一字兒擺開,貼進曹軍城,然後擂鼓呐喊。魯肅嚇得麵如土色,製止不住。

曹軍聽到呐喊,飛報曹操。曹操見大霧甚重,怕有埋伏,便不讓軍士出擊,隻令手下人放箭射去,阻擋敵軍進攻。又命從軍營調弓箭手來支援,共集合了萬餘名弓箭手,放起箭來,箭如雨注般飛向諸葛亮的船隻,不一會兒便把一麵射成了“刺蝟”。諸葛亮又令船隊調過頭來,讓另一麵靠近曹軍水城,加勁擂鼓呐喊。曹軍弓箭手見狀,又忙射箭,把這一麵兒也射滿了。諸葛亮便令軍士拔錨開船,高喊:“謝曹丞相送箭!謝丞相送箭!”直把曹操氣得吹胡子瞪眼,懊悔不及。

來到東吳水城,天色大亮,諸葛亮便向周瑜交差。周瑜自歎智慧不及諸葛亮。

司馬昭用計

公元257年3月,掌握了魏國大權的司馬昭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對曹氏一族嚴格控製,引起征東大將軍諸葛誕的不滿,舉兵反叛。司馬昭得知後異常憤怒,立即率領大軍前往鎮壓,將其圍困在壽春(今安徽省壽縣)。東吳主孫權獲悉後對諸葛誕表示同情和支持,派出大將文欽、全懌、朱異和孫啉等率兵七萬前去救援。東吳援軍一到壽春立即破圍入城,與諸葛誕合兵堅守。但是,朱異和孫啉兩部未入城就被魏軍擊敗,孫權聞訊大驚。司馬昭為了徹底消滅被困在城中的諸葛誕、文欽等敵軍,決定等待時機,同時使用反間計,促使敵內部發生兵變,然後,配以軍事攻擊,一舉殲滅。

11月,諸葛誕的親兵蔣班、焦彝二將上書主張對魏作戰宜速戰速決,不宜久拖不戰,和東吳大將文欽的主張發生了矛盾,雙方爭執不休。諸葛誕一時性急,訓斥說:“大敵當前,若再爭吵不休,格殺勿論!”蔣班、焦彝聽了非常害怕。到了晚上,蔣說:“咱們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吧!”焦連連點頭說:“對對!”於是,二人趁夜深人靜,化裝出城神不知鬼不覺投降了魏軍。東吳大將全懌家住建業(江蘇南京),他的侄兒全輝、全儀因和家人吵架,帶著他們的母親及部分家兵跑到魏營,投降了司馬昭。司馬昭未費一兵一卒,連獲眾多將兵,喜不自禁。於是,他采用鍾會的計謀以全輝等人的名義,寫了一封密函,派人偷偷混進城送給了全懌。信中說:“主公孫權責怪你們沒有攻破壽春救出諸葛將軍,壞了他的大事而震怒,要將咱們全家斬草除根,望你當機立斷,想個兩全其美之策,救救我們!”全懌看完信又氣又怕,左右為難。這時,他聽說諸葛誕的兩員親將已不知去向,對這件事人們私下裏議論紛紛。他想此處不可久留,還是明哲把最好的飯菜端走了。然後,換上一份粗劣的飯菜給使臣吃。結果,使者十分生氣,回去就向項羽一一稟報,項羽開始對範增起了疑心。恰巧,範增來勸說項羽要抓緊時間攻打滎陽,否則,夜長夢多,恐有不測。項羽很不耐煩,罵他用心不良,範增又傷心又憤怒,說:“天下大局已定,非漢王莫屬,你走著瞧吧,我告老還鄉了!”當晚收拾行囊,含恨離去。在路上,他疽發而死。亞父範增一死,楚軍人人悲泣,軍心動搖,都無心圍攻滎陽城了。劉邦一見時機到了,率軍衝殺出城,重整旗鼓,伺機再起。漢軍由弱變強,由劣勢變為優勢,最後,徹底打敗了西楚霸王。

虎牢之戰

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率十萬大軍進攻東都,唐軍很快打到了洛陽。隋將王世充勢窮力竭,向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求援。竇建德認為“鄭亡則夏不能獨立”(王世充自稱是鄭王,竇建德自稱是夏王),親自率十餘萬大軍來救,連克滎陽、鄭州等地,氣勢洶洶。秦王李世民便決定留下弟弟李元吉繼續圍攻洛陽,自己親率精兵四千人,迅速占據虎牢關,阻擋住夏軍的西進。夏軍駐留幾個月之久,幾經作戰均失利,軍心浮動,都希望撤回去。這時唐軍輕騎截抄了夏軍運糧的部隊,抓獲竇建德手下的大將張青特。竇建德的謀臣淩敬獻計說:“你應當率軍渡過黃河,攻占懷州、河陽(今河南省境內),派得力大將把守,整肅軍隊,鳴鼓建旗,越過太行山,進入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境內),沿著汾水、晉水奔向瀟(黃河渡口)。隻要進入無人阻擋的地方,取勝定有萬全把握。一為開拓地盤,收服民眾,增強自己的勢力。二是威勢震動關中一帶,洛陽王世充之圍自行解除。現在我們所能采取的策略,沒有比這更好的了。”竇建德本想聽從淩敬的建議,但洛陽告急求救的使者接連不斷,一個個整天哭泣請求他趕快去救洛陽之圍。這些使者害怕竇軍渡過黃河,不管他們,就暗地裏用金銀珠寶賄賂竇軍將領,讓他們反對淩敬計策的實行。那些接受賄賂的將領說:“淩敬不過是個文人,他懂得什麼軍事謀略,不可從其言。”竇也沒了主意,拒絕淩敬的勸告,說:“現在士氣正盛,這是上天助我,趁此時機與唐軍一決雄雌,定能獲勝!”淩敬反對這種打法,仍然堅持己見。竇勃然大怒,下令把淩敬拉出去砍了。

秦王李世民派出的情報人員將此情形如實彙報,說:“竇建德準備等唐軍牧草用盡而放馬到河北吃草的時候,率軍襲擊虎牢。”李世民決定將計就計,率軍北渡黃河,抵廣武(今山西省境內)以南,留下一千多匹戰馬,在河邊放牧吃草,引誘竇軍出戰。晚上,悄悄率軍返回虎牢。竇建德果然中計,引全部人馬攻打虎牢,到牛口(今山西省汜水縣)擺開戰陣,敲著戰鼓前進。李世民帶領幾名騎兵登上高丘查看敵我形勢,對左右將領說:“竇建德自從山東起兵以來還沒有遇到過強大的敵手,他的軍隊經過險阻之地而鳴鼓喧囂,這是紀律不嚴明。他逼近城下列陣,是輕敵之舉。我軍按兵不動,他們的勇氣自然衰落,列陣時間一長,將士饑渴,勢必自行退卻。那時,我們去追擊,定會打敗他們。中午一過,我們就出擊!”的確,竇建德不會打仗,還很輕視唐軍,隻派三百騎兵攻占汜水,距唐軍營寨一裏的地方才停止前進。李世民派出的情報人員彙報說:“請秦王挑選幾百精銳士兵參加戰鬥。”李世民派部將王君廓率領兩百名手持長槊的士兵應戰,兩軍交戰,勝負不分。

這時,隋將王琬騎著煬帝的戰馬,身穿鮮亮的戰袍出陣誇耀挑戰。李世民見了,脫口而出:“好一匹良馬!”尉遲敬德請求去奪馬,李世民不許,說:“我怎能為了一匹好馬而讓猛士去冒險!”敬德不聽,和高甑生、梁建方一起挺槍出陣,三人直衝敵營,活捉王琬,奪得了寶馬。隋兵眼睜睜看著他們三人橫衝直撞,竟無一人敢去阻攔。世民見奪了好馬,十分高興,派人召回放牧在河北岸的戰馬,與敵軍交戰。竇建德擺出戰陣,可是一上午也沒有尋到有利戰機,到了中午,士兵饑渴疲勞,坐在地上爭著搶水喝,士氣開始低落。李世民見時機到了,立即命令大將宇文士率五千騎兵出擊,告誡說:“如果敵軍不動,就想辦法引誘敵人出動。如果敵軍出動,你們就引兵向東。”結果這一仗,唐軍又贏了。第二天,竇建德像往常一樣上朝,群臣紛紛來朝拜。唐軍騎兵突然殺來,大臣們嚇得亂跑,竇忙命騎兵抵抗唐軍,但道路被人群堵塞,騎兵不能通過。竇軍在倉促中應戰,有一部分退至後山坡,恰巧李世民的騎兵迎麵奔來,所向無敵。隻見淮陽人王道玄衝鋒陷陣,幾進幾出,飛箭射在他的戰馬上就像刺蝟的箭刺一樣密集,而他毫不畏懼,彎弓射箭、百發百中,敵人一個個應箭而倒。李世民看了心花怒放,把自己的副馬讓給他騎,讓他跟隨在自己身邊。雙方主力展開大戰,塵土彌天蔽日,難分難解。唐將史大奈、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卷起旌旗,迅速突進竇軍戰陣中,秦叔寶立刻揚起唐軍大旗。竇軍看見戰陣中飄揚的是唐軍大旗,兵心立刻大亂,潰不成軍,逃的逃,死的死。唐軍勇猛追擊三十裏遠,殺敵兩千多人。虎牢之戰,唐軍徹底擊敗竇建德,在牛口將其活捉。當眾人把捆綁著的竇建德押解進帳時,李世民怒斥說:“我們討伐王世充,與你何幹?你越境來幹擾我軍行動,撞到了我的槍尖上,是你自找活該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