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見秦王沒有殺韓非的意思,擔心秦王悔悟過來,把韓非放了,就心生毒計,派人送給韓非一包毒藥,並傳話給韓非:“你作為一個韓國的貴族公子,跑到秦國來幫助秦國滅韓,是韓國的罪人。你用謊言騙說秦王,被秦王識破,投進牢獄,不久就會被斬首示眾,你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不如自行了斷,還能落個囫圇屍首。”

韓非知道自己難以出獄,隨時有被殺頭的危險,想到自己空有滿腹才學卻無法施展,如今身陷囹圄而難見天日,頓時產生一種絕望感。他對天長歎一聲,然後服毒自殺了。可憐一代奇才,就這樣冤死獄中!

不久,秦王果真後悔了,他覺得韓非畢竟是個人才,應該放他出獄,並打算重用他。他派人到牢獄去赦免韓非,可是已經遲了,派去的人回來告訴秦王:韓非已經在獄中自殺了!秦王聽了,怔了一陣,說不出話來。

多行不義必自斃

明朝時期,王振在竊取了朝中大權之後,便操縱英宗,不僅搞亂了明朝內政,使明朝政治更加黑暗,還搞亂了明朝的邊防。他勾結北方蒙古貴族,大搞走私活動,玩弄權術,故意製造事端,又激化了瓦剌貴族與明朝之間的矛盾。

瓦剌是明代蒙古族的通稱。自永樂年間起,瓦剌勢力就日漸強大起來,與北方各族聯合,不斷在邊境製造事端。王振為了獲得瓦剌的良馬,就唆使他的心腹、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每年製造大量的箭矢送給瓦剌,瓦剌以良馬還贈王振作為報答。同時,為了討好瓦剌,對瓦剌的貢使加禮優待,有求必應。按明朝原來的規定,瓦剌每年到京來的貢使最多不能超過五十人。瓦剌為了多領賞物,逐漸增多貢使人數。正統十四年正月,瓦剌竟然派出兩千人組成的使團赴京。為了多領賞賜,故意謊報使團人數為三千人。王振一反常態,指示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物;又故意減削付給瓦剌貢馬的馬價,每匹所給不及原來的五分之一。瓦剌使者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含怒而歸。瓦剌太師也先聞報大怒。這年6月,便親自出馬,糾集諸部,向明朝發動了大舉進攻。

瓦剌兩萬鐵騎來勢凶猛,向南推進。明守衛西北的將士迎戰,接連失利,北部軍事重鎮大同受到嚴重威脅。請兵救援的邊報接二連三地飛向北京。對於軍事一竅不通的王振,幻想用英宗皇帝親征的辦法嚇倒也先,使其退兵,便竭力慫恿英宗出戰。頭腦發昏的英宗也自以為這是自己大顯身手的大好時機,不與群臣商討,就輕率地作出決定:6月15日親駕大同前線。

這一詔旨頒布後,朝中文武百官無不感到吃驚。兵部尚書鄺野、侍郎於謙及吏部尚書王直懷著一片忠心,力勸英宗不要親自率軍出征。王直還具體陳述了聖上親征的弊病,懇切地說:“時值秋暑,天氣炎熱,旱氣未回,青草供應不足,水泉猶塞,人畜所需,確有實際困難。況且車駕既行,四方急奏,豈能既達。其他不測之禍,難保必無。”伏望聖上選將派兵赴援大同。不料英宗聽了王振的鬼話,力排眾議,一意孤行。為了不讓群臣進諫,下令如有進諫勸阻者,概殺無赦!

英宗和王振壓服了朝臣的勸阻,在下詔第二天,聚合五十萬大軍倉促啟程。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閣臣曹鼐、張益等一百餘名官員也都奉詔護駕而行。

由於事前未做必要的準備,也沒有製定出一個周密的進軍計劃,再加上出師後,連日風雨,紀律鬆懈,兵部尚書鄺野在行進中被亂軍擠下馬跌傷。23日到達宣府(今河北宣化縣),從前線傳來了陽和(今山西高陽縣)失守的警報。隨駕大臣為英宗安危擔心,一致乞請英宗駐蹕宣府指揮,不必再進。王振按捺不住心中怒火,當麵辱罵勸駕的大臣,並罰鄺野、王佐跪在草地上,到晚上才讓起來。

在王振的威逼下,軍隊繼續行進。一路上,因糧餉供給不上,不少軍士活活餓死。

異想天開的王振,滿以為英宗親臨前線,也先就會收兵回營,殊不知也先聞報英宗率軍五十萬前來,勁頭更大。也先與其幕僚認真地分析了明朝方麵的情況,馬上做了相應的軍事部署,決定采用誘敵深入的策略,於是令其所部軍士撤退,誘使明軍進入大同。

8月1日,英宗與王振到達大同。他們為自己平安到達大同而舉杯慶賀。隨之王振傳令軍士繼續北進。鄺野等則深感途中未見瓦剌一兵一卒,未折一弦,並不是什麼好征兆。為此,他們兩次進諫,懇請英宗回鑾。王佐跪地乞請還駕。王振很為惱火。正在這時,王振的同夥、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暗中向他報告了軍事險情,並說:如果命師北進,必然墮入瓦剌的陷阱。貪生怕死的王振聽後,大驚失色,急忙傳令第二天撤出大同。數十萬大軍接到撤退命令,爭先恐後奪門而出,車馬軍士擁塞道路,後人推前人,自相踐踏。

也先見明軍不戰而遁,立刻號令全軍奮起追擊。王振開始命令所部退軍路線取道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他的打算是借此機會讓英宗到自己的家鄉蔚州看看自己富麗堂皇的宅院,以炫耀自己的權勢。五十萬大軍按照這個命令向蔚州方向行進。走了四十裏,王振忽然想到,數十萬兵馬,缺乏糧草,到達蔚州後難免不踏壞他家莊田裏的莊稼。於是馬上改變主意,火急傳令改道東行,向宣府方向行進。

瓦剌的兵馬在也先帶領下跟蹤追擊,日夜兼程。13日,明軍退至狼山,已被也先追上。為了掩護英宗撤退,派成國公朱勇率兵三萬抵禦。朱勇率軍行至鷂兒嶺,陷入瓦剌軍隊的重圍。瓦剌軍隊從兩翼發起攻擊,朱勇戰死疆場,三萬士兵被殺戮殆盡。但這次戰役牽製了瓦剌的主力,為英宗及大部隊的退去爭取了時間。

這天午後,英宗到達土木堡。這裏離懷來縣城僅二十裏,本應繼續前進,到懷來宿營。但這時王振發現裝載自己財物的一千多輛軍車尚未到達,為了不使自己搜刮而來的東西受到損失,便不顧英宗及數十萬將士的安危,傳令在土木堡宿營。鄺野再次奏請車駕疾驅入關,王振壓下不報。鄺野見其奏疏未有回複,冒死闖進行宮,麵奏英宗,乞請繼續行進。王振破口大罵:“你這個腐儒,懂得什麼軍事,再胡說八道擾亂軍心,我就殺了你。”鄺野忍無可忍,反駁說:“我為社稷生靈,為什麼用死來恐嚇我!”王振見鄺野拚上了老命,就喝令武士將他拖出行宮。鄺野在宮門外和幾位大臣抱頭痛哭。

土木堡地勢較高,旁無水泉。數十萬兵馬屯集在這裏,饑渴難忍。14日,英宗欲行,但為時已晚,瓦剌的軍隊已控製了周圍的交通要道。明朝的兵馬兩天沒有飲水,渴得咽喉直冒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萬般無奈,王振下令讓士兵就地掘井。不料掘地數丈,不見一個水滴。將士們怨聲載道,罵不絕口。

心中有鬼的王振生怕大臣們揭穿他的底細,就嚴禁大臣們與英宗接近,他和他的幾個心腹一天到晚守在英宗身邊。被蒙在鼓裏的英宗登狼山高地環視四周,看見一群群士兵在那裏掘井,大惑不解,問王振:“他們在那裏幹什麼,為什麼不好好休息,待命出發?”王振胡謅道:“按照老臣的布置,他們在那裏挖陷阱。”

也先完成了對土木堡的包圍,便帶兵從麻穀口發起攻勢。守衛麻穀口的明將郭懋率部拚死阻擊,傷亡很大,暫時擋住了也先的進攻。也先這時深感兵力不足,要想以兩萬之眾戰勝數十萬明軍,單憑猛攻是不行的。為此,他決定智取土木堡,用停戰講和的詭計來麻痹明軍。15日清晨,也先派人來與王振談判。走投無路的王振見也先派人來談判,喜出望外,滿口應允立刻派人到也先那裏去商定講和條款,並且指示前去談判的使者,隻要也先同意撤兵,什麼條件都可以接受。又讓大學士曹鼐草擬一份文書,送交也先,以示誠意。

這時也先一麵對明使者宣布退兵,一麵暗中傳令瓦剌兵馬嚴陣以待,做好突擊的一切準備。王振見也先答應退兵,便信而無疑。即刻傳令讓軍隊移營找水。幹渴難忍的軍士得令後,一哄而起,齊向南邊十五裏的河邊奔去。也先見明軍大亂,便抓住這個有利戰機,命令兩萬騎兵奮起反擊。頓時,瓦剌伏兵四起,喊聲震天,像猛虎撲入羊群一樣,橫衝直撞,揮起大刀長矛,砍殺不停。暈頭轉向的數十萬明軍,頃刻之間全線崩潰。兵士為了逃命不顧一切,有半數兵馬慘死在瓦剌的刀劍之下,剩餘的二十餘萬騾馬和武器裝備也盡為也先所得。

英宗護衛將軍樊忠目睹數十萬大軍毀於一旦,胸中怒火燒,仇恨滿胸膛,一手揪住王振,一手掄起瓜錘,猛力砸向他的腦袋,打了個腦漿四濺,結束了他罪惡的生命。

情況萬分危急。樊忠急忙扶英宗上馬,拚死突圍。瓦剌兵發現後緊追不舍。樊忠奮力拚搏,終因寡不敵眾,力竭被殺。

英宗見突圍不成,六神無主。不顧身邊將士的勸阻,索性下馬,在草地上盤膝向南而坐,聽天由命。

瓦剌將領伯顏帖木兒帶著一群騎兵撲來,殺掉了英宗身邊的衛士,輕而易舉地活捉了這個怯懦無能而又異想天開的英宗皇帝。

土木堡之戰,明朝50萬精銳部隊全部被殲,從征的一百多名文臣武將幾乎全部死於戰場,英宗皇帝也被活捉。消息傳到北京,城內一片混亂。群臣在殿庭裏號啕大哭。皇太後在悲痛中下詔讓英宗的弟弟鄖王朱祁鈺監國。都禦史陳鎰率群臣麵奏王,曆數王振及其同夥的誤國殘民的罪行,說:“王振罪不容誅,死有餘辜。殿下如不即正典刑滅族,臣等今日皆死在這裏。”說罷,跪地不起,等待回複。馬順繼續施展昔日那種淫威,叱罵喝逐群臣。給事中王絨怒不可遏,一把揪住馬順猛打,群臣也一擁而上,拳打腳踢,當場結束了馬順的性命。憤怒的群眾還當場打死了王振另外兩個爪牙毛貴和王長,並把這三具屍首弄到東安門外示眾。這天,廊王根據群臣的一致要求,下令將王山縛赴刑場,淩遲處死,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處斬,還下令籍沒王振的家產。京城百姓聽到這些大快人心的消息,紛紛奔走相告,人人拍手稱快。

合縱抗秦孟嚐廣借兵

秦國將要攻打魏國,魏王得到這個消息後,連夜召見孟嚐君,對他說:“秦國馬上就要攻打魏國了,你幫我想個辦法,看看該怎麼辦?”孟嚐君回複說:“隻要能說服其他諸侯之國來救援,那麼國家就不會有什麼危險。”魏王就對他說:“我希望您能代表我去遊說諸侯。”並給他車百乘作為說資。

孟嚐君先到了趙國,見了趙王後就對趙王說:“我想從您這借兵去救魏國。”趙王沒有答應他的要求。孟嚐君說到:“我從您這裏借兵也是為您好啊!”趙王問:“你怎麼這麼說?”孟嚐君又進言說:“趙國的軍隊,不一定比魏車軍隊戰鬥力強;魏國的軍隊,也並不一定就比趙國的差。然而趙國沒有感覺到危險,人民也沒有覺得會有災難,但是魏國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地盤已經受到威脅,百姓很快將麵臨戰爭災難,是為什麼?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你們的西麵有魏國擋著,秦國才不能直接進攻趙。現在如果趙不救魏,魏就準備和秦歃血為盟,如果那樣的話,趙將和強秦接壤,地盤就會受到威脅,老百姓離大的災難也就不遠了。所以說我向您借兵對您是有很大好處的,我是忠於您的。”於是趙王答應了孟嚐君的請求,借給他兵十萬,車三百乘。

孟嚐君接著又北上拜見燕王,對燕王說;“我和您相交已久。現在今秦將要攻打魏國,我希望大王能救他們。”燕王回答到:“我們這裏已經兩年沒有收成了,現在又要奔走幾千裏地去幫助魏國,怎麼能行啊!”孟嚐君接著勸說:“奔走幾千裏去幫助魏國,對你們國家也有很大好處。如今魏王沒有出門就能看到敵軍了,就算是想走千裏去幫助別人也沒有辦法了。”燕王沒有答應他出兵。孟嚐君又說:“我獻計謀給您,是對您忠心,可是大王您不用我的計謀,我隻能和您告別了。就怕天下會大亂了,將會有很大的變化!”燕王就繼續問他:“能有什麼大變啊,你說說唄!”孟嚐君就說到:“秦國攻打魏國,不一定能滅亡魏國,如果燕不救魏,魏王會投降秦國然後把一半的國家劃給秦國,把一半都給秦國了,秦國軍隊一定會退兵。秦離開魏國後,魏王一定會聯合韓國、趙國,再從西邊向秦國借兵,四個國家一齊攻打燕國,您可以想想對於燕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軍隊走幾千裏地難道僅僅是幫助別人嗎?你難道願意看到敵軍陳列邊境嗎?”燕王日:“是這樣子,我同意您的借兵。”於是給他八萬軍隊,車二百乘。

魏王非常高興,說:“你這麼快就從燕國和趙國借這麼多兵!”秦王看到這樣,隻好割地給魏。

唇亡則齒寒,這是戰國諸侯不能單獨立國的原因。孟嚐君之說燕趙出兵,也是立足於這個出發點。他遊說燕國、趙國的時候,誇大了兩個國家的憂患,“戚言”成功。

之三

【原文】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長,而談者亦知用其用也。

【譯文】

人之常情,進行遊說希望能被采納,辦事就希望能成功。不用智慧之人的短處,而用愚笨之人的長處;不用智慧之人很不熟練之處,而要運用愚笨之人很精巧之處。遊說其有利的地方,是發揮他的長處;陳述其不利的地方,是回避其不足。所以甲蟲保護自己,充分利用堅硬的甲殼。有毒刺的蟲采取行動,一定要用它的毒刺。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人在言談時也應該使用他該用的遊說術。

【事典】

蘇秦巧舌說齊王

蘇秦為趙國組織合縱聯盟,他遊說齊宣王說:“齊國南有太山,東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這是一個四麵險阻的好地方呀!齊國的疆域方圓達兩千裏,軍隊有數十萬,糧食堆積得像小山一樣高。國家的精銳部隊,以至各地征調的士卒,行動起來如同箭矢一樣迅速,打起仗來像雷電一樣勇猛,解散時有如風雨一樣迅疾。即使發生戰事,也不必翻越大山,渡過清河、渤海去遠征。都城臨淄之中,有七萬戶人家,我私下裏估算過,每戶三個男子,三七二十一萬嗬!不需要征發邊遠縣份的壯丁,僅臨淄城內就已經有二十一萬兵力了!臨淄十分殷實富足,城內的居民到處都是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賽狗、下棋、踢球來取樂度日的。臨淄城內的街道,車輪互相撞擊,人群擁擠,如果把街道上行人的衣襟連起來就會形成帷帳,如果把衣袖舉起來也會成人誌高氣揚。如果以大王您的賢明和齊國的富強,普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可現在竟然西麵臣服於秦國,我真為大王您感到恥辱。

“韓、魏兩國之所以害怕秦國,隻是由於它們和秦國接壤的緣故。雙方出兵相遇,用不了十天工夫,勝負存亡的關鍵就可以決出,韓、魏如能戰勝秦國,人馬起碼會損失一半,以致邊境無人守備;如果勝不了秦國.滅亡就會緊隨而至。因此,韓、魏兩國就把和秦國交戰看得重,而把向秦國稱臣看得輕。

“如果現在秦國進攻齊國,那就不一樣了。它背靠韓、魏兩國,必須經衛國的陽晉與過亢父這兩個險要地方,戰車無法通過,馬匹不能同行,隻要有一百人扼守,即使是上千人也無法逾越。秦軍即使想深入齊地,他們也會有後顧之憂,唯恐韓、魏兩國抄它的後路。所以.它因為疑懼而虛聲恐嚇,擺出進攻的架勢卻不敢進兵。秦國根本無法傷害齊國,已是十分明顯的了。如果無法預料到秦國不能奈何齊國,而想去西麵臣服秦國,那就是大臣們的策略錯了。如若現在大王要避免臣服於秦的惡名,取得富國強兵的實利,希望大王能稍微考慮一下我的建議。”

齊閔王說:“我這人不聰明,現在您奉趙王的旨意前來開導我,我願意讓齊國接納尊大王的意圖。”

馮諼智助孟嚐君

戰國時,孟嚐君在齊國擔任相國。跟以前相比,孟嚐君變得更加富有了,養的門客最多達3000人。他為了養活這些門客,就向他的封地薛城的百姓放高利貸。一年過後,由於薛城的收成不好,貸款的人都無力償還利息。孟嚐君就把自己的門客召到一起,問道:“有誰能夠替我到薛城去收債?”

有個叫馮諼的門客說自己可以完成這個任務。孟嚐君非常高興,叫總管把合同契據給馮諼裝載在車子上,讓他到薛城去收賬。

臨行前,馮諼問孟嚐君:“債收齊後,買些什麼東西回來?”

孟嚐君答道:“看我家裏缺少的買吧!”

馮諼驅車到了薛城,那裏的百姓聽說有人來收利息了,叫苦之聲不斷。馮諼就假托孟嚐君的命令,當眾焚毀了那些契據,說是那些錢不用還了,老百姓非常感動,齊呼萬歲:

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你買了些什麼東西啊?”

馮諼答道:“你說過:‘家裏缺什麼東西就買什麼。’我想,你庫裏堆滿了錢財,畜欄裏養滿了牲畜,堂下站滿絕色美人。你家裏所缺少的隻有‘義’,所以我就替你買回了‘義’。”

孟嚐君感到不解:“我不明白先生的意思?”

馮諼說:“借你錢的,很多都是窮苦的老百姓,當下利滾利,他們越來越窮,即使去向他們逼債,也不會討到分文錢,要是將他們逼急的話,他們就會逃走。因此,這些借據就相當於無用的廢紙,燒毀這些無用的東西,主動放棄不可得的空賬,就會讓您的封地的人民擁護您,親近您,我認為收回民心比收回利息更有用啊!”

“先生的目光真是遠大呀。”孟嚐君無可奈何地拱拱手說。

後來齊王聽信讒言,解除了孟嚐君的職位。除馮諼外,其餘的門客都棄他而去了。在萬般無奈之下,孟嚐君隻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在離薛城百裏遠的地方,薛城的百姓紛紛走上街頭,歡迎他的到來。孟嚐君對馮諼說:“先生替我買的‘義’,到今天終於見到其作用。”

馮諼說:“狡兔準備了三個洞穴,方能免於一死。您至少也得有三個安身的地方,才能高枕無憂。”

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到秦國去遊說。他對秦昭襄王說:“齊國之所以能變得這麼強大,全靠齊國的相國孟嚐君。現在齊王免了他的宰相之職。如果秦國能重用孟嚐君,他一定會全力輔助大王,讓秦國變得更加強盛。”秦王就準備了2000兩黃金,派了10輛車子,去迎接孟嚐君。

馮諼回到齊國,對齊王說:“臣下聽說秦王準備了2000兩黃金、10輛車子,要來迎接孟嚐君去秦國。如果孟嚐君去了秦國,就會讓秦國變得更加強大;大王還是搶在秦國使者之前,去薛城把他請回來,恢複他的宰相職位,增加他的封邑,那麼秦國的陰謀就會被挫敗。”齊王派人到邊境去打探消息,證實馮諼沒有說假話,就馬上按照馮諼的話去恢複了孟嚐君的宰相職位。’這時,馮諼又對孟嚐君說:“你還得去向大王要一些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廟,那麼您的地位才不會被動搖。”宗廟在薛城建好後,馮諼對主人說:“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了,您將不會有什麼憂患了。”

此後,孟嚐君在齊國當了幾十年相國,再也沒有遭受過禍難。

巧妙使用語言

南北朝時,賀若敦為晉的大將,自以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於同僚門之下,看到別人做了大將軍,唯獨自己沒有被晉升,心中十分不服氣,口中多有抱怨之詞,見人就發牢騷。

不久,他奉調參加平湘州戰役,打了個勝仗之後,全軍凱旋,這本應該是為國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賞,不料因為朝內奸臣當道,反而被撤掉原來的職務,為此他大為不滿,對傳令使大發怒言。

這傳令使回頭就向晉公宇文護說了,宇文護大為震怒,馬上把他從中州刺史任上調回來,迫他自殺。臨死之前,他對兒子賀若弼說:

“我有誌平定江南,為國效力,而今未能實現,你一定要繼承我的遺誌。我是因為這條舌頭把命都丟了,這個教訓你不能不記住呀!”

說完了,便拿起錐子,狠狠地刺破了兒子的舌頭,想讓他記住這血的教訓。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賀若弼已做了隋朝的右領大將軍,他沒有記住父親的教訓,常常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聲不斷,自認為當個宰相是應該的。不久,還不如他的楊素卻做了尚書右仆射,而他仍為將軍,未被提拔,他氣不過,不滿的情緒和怨言便時常流露出來。

後來一些話傳到皇帝的耳朵裏,賀若弼被逮捕下獄。

皇帝楊堅責備他說:

“你這人有三太猛:自以為是心太猛,嫉妒心太猛,隨口胡說目無長官的心太猛。”

因為他有功,不久就放了。他還不吸取教訓,又對其他人誇耀他和皇帝太子間的關係,說:

“皇太子楊勇跟我之間,情誼親切,連機密也都對我附身相告,言無不盡。”

後來楊勇在隋文帝那裏失勢,楊廣取代了皇太子的地位,賀若弼的處境可想而知。

賀若弼此時卻不識大體,本來形勢就對他不利,他還在那裏為楊勇鳴不平。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裏大放厥詞,就把他召來說:

“我用高熲、楊素為宰相,你多次在眾人麵前放肆地說‘這兩個人隻會吃飯,什麼也不會幹’,這是什麼意思?言外之意是我這個皇帝也是廢物不成?”

賀若弼回答道:

“高熲是我的老朋友,楊素是我的表兄,我了解他們,我也確實說過他們不適合當宰相的話。”

這時因他言語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牽連都揭發他過去說的那些對朝廷不滿的話,並聲稱他罪當處死。

隋文帝見了,對賀若弼說:

“大臣們對你都十分的厭煩,要求嚴格執行法度,你自己尋思可有活命的道理?”

賀若弼辯解道:

“我曾憑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長江活捉了陳叔寶,希望能看在過去功勞的分上,給我留條活命吧!”

隋文帝說:

“你將出征陳國時,對高熲說:‘陳叔寶被削平之後,問題是我們這些功臣會不會飛鳥盡、良弓藏?’高熲對你說:‘我向你保證,皇上絕對不會這樣’是吧?等到陳叔寶被消滅了,你就要求當內史,又要求當仆射。這一切功勞過去我已格外重賞了,何必再提呢?”

賀若弼說:

“我確實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賞,今天還希望格外的賞我活命。”

此時他再也不攻擊別人了。隋文帝考慮了一些日子,念他勞苦功高,隻把他的官職撤消了。

東漢時期,郭泰以博學智慧聞名。他一次和河南太守李膺見麵,李膺提出了許多問題他都不作正麵回答,李膺於是疑惑說:

“先生高才,人所敬仰,我提的這些問題並不深奧,先生難道真的不知嗎?”

郭泰一笑過後,反問說:

“大人所知曉的,都會告知於我嗎?大人若存心考問我,大人又何必以敬賢為名把我請來?我對大人並無了解,請容許我不能坦誠相見啊。”

李膺深感郭泰不同一般,於是誠心和他做了朋友。時間一長,郭泰感到李膺不是虛情假意,這才和他無話不談了。

郭泰名聲很大,許多儒士都慕名而來,有心和他結交。郭泰熱情招待他們,卻從不與之深談,對朝政更從不涉及。一個儒士對他失望,當麵怪他說:

“我千裏迢迢趕來與你相見,想不到你竟是不敢言事之人,這與你的大名不符啊。身為儒士,當以天下為己任,你為何卻如此不敢言語呢?”

郭泰私下對他說:

“我並無心欺世盜名,奈何人多虛傳,於我何幹呢?我勸你不要輕信別人,也不要隨意議論,隻要堅持內心的想法,為何一定怕別人不知?我不會怪罪於你,別人也許就會深恨你了,你要切記。”

有人勸郭泰出來做官,郭泰都是婉拒,人們對他說:

“聽你談論,誌向高遠,謀略驚人,若能做官治世,必遠過常人,造福百姓,你堅辭不就,真是太可惜了。”

郭泰神情哀傷,苦聲說:

“官場最重清規戒律,我的設想再多,豈能改變官場?做官自有做官的學問,這其中的訣竅是無法言傳的。”

當時儒士素愛議論朝政得失,知名人士更以此招攬門生,擴大影響。因為郭泰的名望所在,許多人便想把郭泰拉入,以壯聲勢。對此,郭泰一律拒絕,他推托說:

“治學和從政是兩回事,為何非要扯在一起呢?一個人的學問再大,也不可能麵麵俱到,無所不知,我實無高論啊。”

郭泰的朋友說他膽小怕事,還指責他說:

“你平日苦學深研,國家大事多有己見,不借此昭告世人,真是珍珠暗埋了。有了學問不宣傳它,你到底為何呢?”

郭泰回答說:

“時下政局黑暗,宦官專權,哪裏是諫言的時機呢?真言須對真人言,否則不但無用,反會徒然招禍。

後來,黨錮之禍爆發,那些議論國事的知名人士多數被殺,而郭泰無把柄可抓,於是逃過大劫,沒有受到絲毫傷害。

謝甄和邊讓都負有盛名,他們去拜訪郭泰時,郭泰隻是默默地聽他們高談闊論,極少插話。謝甄於是對邊讓說:

“我看郭泰隻是浪得虛名,他口不能言,又何以服眾呢?”

邊讓也是納悶,說:

“聽聞郭泰學問精深,故此我們才登門拜見,我每每用話語激他,隻想讓他發表見解,不想終是無用,也許是他真的腹無良策吧。”

二人走後,郭泰目送二人,連聲歎息。他的門人小聲問他說:

“那二人都是極有才學之士,先生為何怠慢他們呢?”

郭泰搖頭說:

“我非怠慢,卻是用默然告之他們正道啊。他們自恃聰明,傲慢輕言,一旦禍之臨頭,誰也解救不了他們了。”

後來,謝甄因不拘小節,語多放肆,被時人攻擊,陷入困境。邊讓因言語無狀,輕蔑侮慢了曹操,被曹操殺掉。

東方朔巧得升遷

漢武帝時,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娶了皇上的女兒夷安公主為妻,隆慮公主重病纏身的時候,拿出黃金千斤和錢一千萬獻給朝廷,要求為昭平君預先贖免死罪,皇上答應了此事。

隆慮公主死後,昭平君沒人約束,變得日益驕狂,肆無忌憚,有一次喝醉酒後殺死主傅,被拘押在皇上的近侍臣手中。因為是公主的兒子,沒有人敢對他輕舉妄動,廷尉上報皇上,請皇上論處。

皇上的左右侍臣個個都替昭平君講情,說:“既然已經贖免了死罪,陛下還是赦免他吧。”皇上說:“我妹妹老來得子,死前曾把他托付給我。”說到這兒禁不住流淚歎息。過了好長時間,才說:“法令是高皇帝創立的,因我妹妹的緣故而破壞了先帝的法令,我還有什麼臉麵再進高廟!這樣也辜負了百姓。”於是批準廷尉依法論處,左右侍從也都被皇帝的正直無私感動了。

這時,東方朔上前向皇上說:“我聽說聖德之君處理政事,誅殺時不管對方是不是親骨肉,賞賜時也不管對方是不是仇人。《尚書》上說:‘不偏私不結黨,為王之道要坦蕩蕩。這兩方麵是帝王所重視的,也是連普通人也難以完全做到的。現在陛下真正做到了,因此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能各得其所,這是天下人的幸福啊!我捧上一杯酒,甘冒死罪,兩次叩頭,祝皇上萬壽無疆。”

皇上站起身走人內宮,傍晚時把東方朔召來責備他說:“書上說,‘該說的時候說話,別人才不討厭他的話。’今天先生向我祝壽,是合適的時候嗎?”

東方朔聽罷,脫帽叩頭謝罪說:“我聽說人太高興了陽氣就會洋溢,太悲哀了陰氣就會受到損害,陰陽劇變就會心氣大動,心氣大動就會精神離散,精神離散邪氣就會侵入。排憂沒有比喝酒更好的辦法了,臣下之所以給您祝壽,就是要明揚陛下的正直不阿,並為陛下止哀的。我不懂得忌諱,該死。”

這次巧妙的對話,東方朔被任命為中郎,並賞賜絲帛一百匹。

蘇秦語阻媾和

五國聯合攻打秦國沒有取得進展,罷兵休戰,駐在成皋。趙國想和秦國媾和,楚、韓、魏三國也準備響應,但齊國不願這樣做。

蘇秦對齊閔王說:“我已經替您拜訪過奉陽君李兌了。我對奉陽君這樣說:‘各諸侯國離散分裂去侍奉秦國,秦國一定會兵臨宋國,那魏冉一定會阻止您得到陶。秦王貪得無厭,魏冉又非常妒忌,因此您是不可能得到陶了!假使您不與秦國媾和,齊國肯定要進攻宋國。齊國一旦攻宋,楚、魏兩國也一定要攻宋國。燕國、趙國再助一臂之力。隻要五國的軍隊兵臨宋國,不出一兩個月的時間,陶地一定會被您奪取。奪取陶邑以後再與秦國媾和,即使秦國又有反複,您卻不再擔心得不到陶邑了。如果是不得已非要媾和,我希望能再次鞏固五國攻秦的聯盟,希望能由趙國和您擔任聯盟的領袖,和韓國的重臣一同去鼓勵齊王,齊國就肯定不會召回親秦的韓眠。您就讓我來監督盟約的執行吧,如果有哪國背叛盟約,其他四國共同攻擊它。如果同盟內沒有背叛者,一旦秦國侵略同盟國家,那麼五國就聯合起來共同抗秦。

“現在韓、魏兩國和齊國相互猜疑,假使不鞏固合縱聯盟就貿然與秦國媾和,我擔心同盟國之間會出現內訌。齊、秦兩國如果不再聯合,就會繼續抗衡,那麼各諸侯國要麼倚重於秦,要麼依附於齊國,這兩個結果都對趙國極為不利。話說回來,如果各諸侯國各自都去侍奉秦國,就會造成秦國控製天下的局麵。秦國一旦控製了天下,那還有什麼諸侯國可言呢?所以我希望大王能盡早考慮這一問題。

“各諸侯國爭相侍奉秦國,有六個結果,都對趙國極為不利。天下爭相侍奉秦國,秦王會與齊國結盟,重新與以前背叛連橫的諸侯國恢複交往,就會以大軍壓迫中原地區,向三晉索取利益,這是秦國的第一個措施。秦國一旦采取這一辦法,會對趙國不利,您也最終得不到陶。此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