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引語】
本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應該是全書正式的結束語。前三句講人生的主旨,後兩句講治世的要義。本章的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例如信實、訥言、專精、利民而不爭。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結合,而以真為核心。老子在本章先以辯證法論述了人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應以聖人為鑒,做到為而不爭。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①,既以為人己愈有②;既以與人己愈多③。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注解】
①積:積蓄。
②有:有道德,有高尚的品德。
③多:對道徹悟的愈多。
【譯文】
真實的言詞不華美,華美的言詞不真實。
行為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
真正了解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
有道的聖人不私自積藏,他盡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盡量給與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
自然的規律,利物而無害。
人間的行事,施為而不爭奪。
【深度剖析】
本章一開頭提出了三對範疇: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這實際上是真假、美醜、善惡的問題。老子試圖說明某些事物的表麵現象和其實質往往並不一致。這之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是評判人類行為的道德標準。按照這三條原則,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歸於“樸”,回到沒有受到偽詐、智巧、爭鬥等世俗的汙染之本性。張鬆如說:“世界上的事物多種多樣,社會現象更是十分複雜,如果單單認定‘信言’都是不美的,‘美言’都是不信的;‘知者’都是不博的,‘博者’都是不知的,這就片麵了。不能說世界上真、善、美的事物永遠不能統一,而隻能互相排斥。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不免始於辯證法而終於形而上學。”對此,我們倒認為,沒有必要從字麵上苛求老子,否則就會偏離或曲解老子的原意。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往往這麼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聽到這些話後,大概很少有人去鑽牛角尖,反問:難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嗎?難道良藥都是苦口的嗎?所以,老子的這些警句並不存在絕對化的問題。
信實的話,由於它的樸直,所以並不華美。華美之言,由於它的動聽,往往虛飾不實。
善者的言論,止於理,符於實,所以不必立辭巧說;善者的行為,真誠不妄,正直不欺,所以不必自作辯解。反之嘵嘵巧辯的人,乃是由於言行的欠虧而求自我掩飾。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話運用到現代學術界的情形,的確如此。現代的知識活動愈來愈專精,“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以博學自居的人,對於任何一門學問,往往隻是略知皮毛而已。所以為學如果博雜不精,則永遠無法進入知識的門牆。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是一種最偉大的愛的表現。佛洛姆(Erich Fromm)說:“愛是培養給予的能力。”“為人”“與人”便是給予能力的一種表現。“聖人”的偉大,就在於他的不斷幫助別人,而不私自占有,這也就是“為而不爭”的意義。老子深深地感到世界的紛亂,起於人類的相爭——爭名、爭利、爭功……無一處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無一處不在競逐爭奪,為了消除人類社會的糾結,乃提出“不爭”的思想。老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