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2 / 2)

老子所講的“道”,指的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也可以稱作是我們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對於我們人類而言,隻有認識這些規律,順從而不違背這些規律,適應這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才能不斷發展、壯大自己。

老子介紹了道家學說的哲學性質及其“道、無、有”這一中國古典的哲學體係。老子集中華古人的大智慧,創造並建立起以“道”命名的一套係統的哲學思想,對於今天使用白話文字的後人們,若要讀懂它,理解“道”、“無”、“有”的含義是至關重要的。在老子哲學體係中,“道”不僅是其哲學的總稱,也是所研究對象的代名詞。而“無”和“有”表示了這個客觀的世界存在著的兩種形態迥異的東西;一種表現為無定形不具象,其代表事物非空間莫屬;另一種表現為有定形又具象,其一般歸結為物體。這無形和有形的兩個世界就像太極圖所描繪的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的有機結合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如用一座橋來比喻老子哲學架構的話,那麼“道”好比寬闊的橋麵,“無”和“有”好比兩個堅實的橋墩,通過此橋便可以到達理想的彼岸。不過還要說明一點,這橋屬於觀念,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不會有現成的,它需要自己去搭建,橋的質量好壞全憑個人的心智了。

這一章可稱作全書的導論,讀懂它便可掌握打開每一篇的鑰匙。當讀懂此章時會驚奇地發現,老子對於哲學定義的描述與現代人的理解是那麼的相似。若把它與西方古典哲學思想進行比較,又會發現一個顯著的不同,這就是老子沒有陷入到物質與精神之爭中去,而是十分清醒地抓住了一個最普遍最具根本性的問題:世間一切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消亡,無不是在時間、空間及環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完成其發展過程的。當然不是老子不承認有個精神世界,老子不但承認而且還特別看重它,隻不過老子把精神世界和客觀世界分開對待,因為客觀世界屬於萬物,而精神世界隻屬於人類這一特殊群體。

【案例】

從前,有位樵夫生性愚鈍,有一天他上山砍柴,不經意間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動物。於是,他上前問:“你到底是誰?”

那動物開口說:“我叫‘領悟’。”

樵夫心想:我現在就是缺少“領悟”啊!把它捉回去算了!

這時,“領悟”就說:“你現在想捉我嗎?”

樵夫嚇了一跳:我心裏想的事它都知道!那麼,我不妨裝出一副滿不在意的模樣,趁它不注意時趕緊捉住它!

結果“領悟”又對他說:“你現在又想裝成不在意的模樣來騙我,等我不注意時,將我捉住。”

樵夫的心事都被“領悟”看穿,所以就很生氣:真是可惡!為什麼它都能知道我在想什麼呢?

誰知,這種想法馬上又被“領悟”發現。

它又開口:“你因為沒有捉住我而生氣吧!”

於是,樵夫從內心檢討:我應該把它忘記,專心砍柴。

樵夫想到這裏,就揮起斧頭,用心地砍柴。

一不小心,斧頭掉下來,卻意外地壓在“領悟”上麵,“領悟”立刻被樵夫捉住了。

人們不要去強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要學會順其自然。違背規律去辦事,就會步步艱難,而學會順應規律,就會得心應手,一路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