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漢族,楚國苦縣曆鄉曲仁裏(今河南省鹿邑市太清宮鎮)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故裏苦縣亦因老子先後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並在鹿邑市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道德經》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麵,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複為奇,善複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洋洋灑灑五千多字,人們讀完以後似乎覺得懂了,但似乎又不知道老子究竟說些什麼。之所以人們會有這樣的朦朧感覺,是因為老子的哲學思想和觀點是分散在這八十一個章節中,沒有一條明晰的主線條,也不是圍繞這個主線條展開論述的,這樣就給普通讀者閱讀時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此,本書打破以往解讀《道德經》的俗規俗套。在原文、注釋、譯文的基礎上.新增加了按理分析版塊。
其中,分析是本書的精華之處,讀者可以通過此版塊第一時間了解到每一章的內容及思想;讓讀者更深層次領悟到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上篇:道經——哲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