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過江赴援(1 / 2)

對於老霍的言辭,大奎不置可否。若是公事,當求鐵麵無私。若是平日裏,大奎倒喜歡和屬下同甘共苦,相互間不拘言笑。

“霍老哥的好意,在下心領了。”一頓大奎又道:“在下初來乍到,有些事還望老哥多幫襯。”

老霍嗬嗬笑道:“不妨事不妨事,這都是應該的,張校尉何必如此客套。”說罷,老霍續道:“午時就要開夥,我們該去做些準備了。”

大奎點點頭,謙和道:“有勞霍老哥指點。”

“又在客氣,張校尉請。”老霍雖是個邋遢老漢,但言語行事卻十分老練周到,大奎心中不僅感喟,能有如此幹練之人做副手,倒是省去了許多麻煩。

回到房中,老霍向屋內的眾老軍宣道:“張校尉對大家很和氣,我等卻不能怠慢了。該做什麼一如往日,都起來吧。”別看老霍其貌不揚,但所有老軍對之皆是言聽計從,聞言各自起身開始幹活。

支鍋的支鍋,抱柴的抱柴。還有洗碗的,洗米的和麵的。所有人都是忙三忙四各司其職,一切井井有條。大奎站在院落邊,倒是無所事事了。想去幫人幹點什麼,眾人卻紛紛推拒,老霍走到身前笑道:“張校尉且到一旁歇息,這些粗活哪能讓您伸手啊。”

大奎心中過意不去,向著眾人揚聲道:“我張大奎來軍中不是吃閑飯的,有活一起幹有飯一起吃。”說罷不管眾人再如何推拒,隻管埋頭開始幹活。院落邊上堆著一些圓木,本有一個老軍在劈柴,大奎過去劈手奪了斧頭道:“你去幫別人,這裏有我。”

就在老軍驚訝的目光中,大奎開始掄斧劈柴,斧落柴分倒是十分快捷。

眾人見大奎執意如此,倒也不好說什麼。未到午時,粥已熬就饅頭蒸好,老軍們提籃的提籃,抬筐的抬筐,將做好的飯食送了出去。

老霍來到大奎身邊笑道:“在這後軍中便是如此,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尚有一兩個時辰歇息。若是隨軍出征,那邊是連吃飯睡覺的功夫都要打折扣了。”這點大奎是知道的,一旦隨軍出征,數萬甚至數十萬大軍的兵士要吃飯,那麼夥頭軍將麵臨著焦頭爛額般的忙碌。

眾老軍回到夥頭軍駐地,已是後晌申時。大家草草吃了飯,便又是一番忙活。鍋碗瓢盆一一刷洗一遍,零碎的活計尚有很多,等全部忙完又該是準備晚飯的時辰了。在軍中,除了將佐等領軍之人,普通兵士是不吃早飯的。好在此刻是在京師,若是隨軍作戰,那麼怕是真的連歇氣的工夫都沒有。

如此三日,夥頭軍接到了指令,隨同輜重糧草隊伍趕赴北平,中途在濟州府停留,歸於征虜軍麾下。大奎聽到這個消息,心中已是感慨萬千,終於有機會回老家了。也不知如今娘的墳頭上是否已滿是荒草?

隊伍開拔之日,車水馬龍好不熱鬧。這是要運往征虜軍的糧草,如今剛剛收複山東山西及北平地界,江北連年烽火,百姓早已不思耕種,故此糧草大部要從南方調運。

夥頭軍以十架騾馬大車,拉著所需物件跟在糧草輜重隊伍的最後向北開拔。一路上人歡馬嘶,隊伍浩浩蕩蕩。到了石獅渡,再由戰船搭載過江。整個輜重隊伍數萬人,過江足足耗費了六天。

戰船沿江而下,行至瓜洲水域,大奎望著濤濤江水不禁心中感慨。當初後宋小明王殿下便是在此落水,若是平安無事,如今的大明會是什麼樣子?

上了岸,夥頭軍與輜重隊伍會齊,隊伍再次向北行進。一路走了近三個月方才到了濟州府地界。此刻已是深秋,再次看到家鄉的一草一木,已是荒草淒淒秋葉飄零。

夥頭軍由一隊明軍護送進了濟州城,自此與輜重隊伍分開。

濟州城內的街上,時常可見巡城兵馬來往,但卻少有行人。戰火過後,哪怕是大城也要蕭條很多。隻是周遭的一切還是如從前那樣,每條街每條巷一如往昔。大奎離開濟州這麼多年了,但濟州的一切仍深深刻在心中,大奎心中卻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眷戀。

大奎一行來到城南觀音廟左近落腳,因為這裏有軍隊駐紮。明軍軍規中嚴令不得擾民,故此夥頭軍便在這觀音廟前的廣場上安營

觀音廟乃是南海觀世音的廟宇,雖是戰亂之年卻也香火不斷。大奎曾聽母親說過,當年因為與大奎的父親成婚以後,一年了肚子也沒動靜,後來大奎的母親就到這座廟裏燒香求子,後來果然應驗,第二年便有了大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