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太祖登基(1 / 2)

公元1367年11月中旬,隨著應天刑部一道文書遍告各地州府縣,三萬多顆人頭便落了地。應天府刑場大奎親自監刑,竟由京都指揮使司派出精兵一千維持刑場秩序。

隨著時辰一點點的過去,大奎知道不會出現奇跡了。這些待斬的犯官已是死路一條,其中便有當初帶兵前來刑部要人的那個員外郎。因為但凡京城內的兵馬調動,皆需兵部調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動兵。那個員外郎帶兵去刑部卻是奉了侍郎韓大人的指令,而韓大人卻是為了捧宮裏胡妃的臭腳,後來不知為何吳王知道了消息,竟命刑部將韓大人及這位員外郎一並拿下,理由是徇私枉法擅動兵權。

由於待斬的人犯眾多故此沒有搭建行刑台,隻是在午門外菜市口將人犯成排的押在地上跪著,隻等著午時三刻開斬了。時辰到了,大奎按部就班的下了斬令,劊子手按部就班的砍頭,犯人按部就班的掉了腦袋。行刑完畢,近千名人犯在一個時辰內全部斬殺,菜市口的地上便似被血洗過一般,說之血流成河亦不為過。

大奎雖是見慣了血腥場麵,但他發誓三天不會吃一口飯。由於在職的劊子手不是很多,故此隻能由軍中挑選刀斧手充任劊子手,如此一來便有些良莠不齊。竟還有劊子手一刀砍偏了,沒有將人犯的脖子砍斷卻是一刀劈在犯人頭上。

此時的刑場地上紅的白的紫的三色雜陳令人目眩,尤其是再經烈日暴曬,血腥氣衝天撲鼻令人聞之欲嘔。放眼望去死屍遍地,這刑場便如修羅地獄相仿。大奎見到監斬已畢,當即坐上軟轎離開了刑場。

如今的江南可謂是幹淨了,江北的戰況更是捷報頻傳。徐達常遇春由滁州廬州北進一路勢如破竹,已攻陷魯地全境。並於近日光複汴梁及河南行省全境,一時間黃河以南汴梁(更名為開封)以東盡歸大明所轄。

大奎曾想如是吳王北伐,自己當請命帶兵北上,親自收複濟州府。倒時帶著黃鶯到母親的墳前拜望,以告慰母親在天之靈,可惜如今大任在身卻是夙願難成。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公元1368年1月23日),吳王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國號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南京’, 開封為‘北京’。這一年史稱洪武元年,朱元璋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簡稱:高皇帝。廟號:太祖。

(太祖是廟號,隻有死了以後才能這麼稱呼。但為了是讀者便於理解,便稱其為明太祖吧。)

明太祖登基後大封文武百官,初封六公,其中以六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其餘文武眾臣俱有封賞。

江南官員經過清洗,各職位空缺頗為嚴重。明太祖朱元璋遂選賢任能,並設中樞六部,各部設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隸中書省統轄,分理國家諸事,其職至重。

大奎情知自己殺孽太重,便即自請卸職回轉隆平(改名為蘇州)。明太祖朱元璋感念大奎功績,遂準奏讓大奎仍任江南通政使,執掌江南百官廉政。

大奎既是辭官回鄉,那麼刑部尚書一職自當另謀人選。大奎臨走時向明太祖朱元璋舉薦了一人,這人便是給自己趕馬車的馬公子。明太祖朱元璋思慮再三,卻讓馬公子作了刑部的六品主薄。畢竟一個趕馬車的哪裏能一步登天。

明太祖朱元璋笑曰:留任刑部,以觀後效。大奎自然不會真的舉薦馬公子作什麼大官,馬公子不過是自己金蟬脫殼的那個殼而已。

其後明太祖朱元璋從新任命六部官員,大明的首任吏部尚書為滕毅,樊魯璞、汪河分任左、右侍郎。首任戶部尚書為楊思義。劉誠、杭琪分任左、右侍郎。禮部首任尚書為錢用壬、侍郎為世家寶。兵部的首任尚書為陳亮,侍郎為朱珍。工部的首任尚書為單安仁,侍郎為張允文和楊翼。

明太祖朱元璋在大奎離京之日,送了大奎三件禮物,卻是從前的刑部侍郎劉宗巨及刑部校尉吳浩龍及一個馬夫。太祖戲曰:“愛卿的馬夫給了朕,朕便回贈個馬夫給你。”

劉宗巨因為其辦案其間優柔寡斷太祖不喜,故此免了職。大奎心中了然,這是太祖在借題發揮暗喻自己。至於刑部校尉吳浩龍,卻是倒黴在名字上。太祖既是已經登基為帝,自然是真龍天子,而這個吳浩龍的名字卻是犯了太祖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