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將軍,五萬軍馬整裝待發,請將軍示下。”傳令的士卒回來後如實稟報。
甲胄聲響處,常遇春站起身來,轉身對大奎道:“兄弟且在此地安心休息,常某這便去了。”說著便要舉步出門。
大奎出言提醒道:“常大哥此去且幫兄弟一個忙,務必差人到巢湖南的大湖村替兄弟接一個人。”說著大奎向常遇春詳細說及了事情的經過,常遇春滿口應承下來,隨後便出了大廳。門外數名將校早已恭候多時,常遇春帶著人出了太平府衙門策馬直奔江邊碼頭。
大奎此時卻真覺得有些困倦了,當下餘錚安排了房舍飲食,大奎吃飽喝足後便即早早歇息。大奎心中計議已定,等到潘夫人攜子過江,大奎尚要趕遠路。
大奎心中急切的想早日趕回泉州,因為朱守仁提供的名單尚需與潘磊的兩相對照,如果兩相吻合,那麼將江南元朝餘孽連根拔起便是指日可待了。不用多久,吳王即回舉兵北伐,到時江南空虛,若是這些元朝奸黨趁機舉事,那麼必將使吳王大軍南北不得兼顧。一旦發生兵變,那麼大明剛剛穩固的江南之地,勢必又要烽煙四起……。
太平府建陽衛的長江碼頭上早已備齊大小戰艦近千艘,吳王勵精圖治未雨綢繆,此刻便顯出高明來,據說這是軍師劉伯溫的授意。
劉伯溫,名劉基字伯溫。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學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複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複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與我象比了,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元朝廷的采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製。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鬱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吳國公朱元璋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吳國公朱元璋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吳國公,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誌。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 吳國公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吳國公朱元璋出謀劃策。他為朱氏製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吳國公朱元璋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昔日的吳國公朱元璋已是今日的吳王,整軍北伐已是勢在必行。
公元1367年四月下旬,常遇春率五萬精兵渡江,一時間戰旗遮天蔽日千帆競進。
江北十萬元軍望風而逃,待到常遇春攻下無為縣全境,所俘的元兵竟不足千人。常遇春生性嗜殺,他的習慣是但凡俘獲的元兵一概不留盡皆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