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深夜勸降(2 / 2)

大奎揮揮手不耐道:“快些寫來,休要囉嗦。”

朱守仁連忙點頭稱是,當下便按著大奎的意思揮筆寫下洋洋灑灑的萬言降表,朱守仁一介文官,胸中自有錦繡文章,豈能是隻言片語應付了事?既然事以至此,當盡展才學揮灑一番。如果這降表真的能遞到江南吳王麵前,倒也不會叫其看輕了。

如今天下大勢已定,江南紅巾舉兵北伐已是迫在眉睫,朱守仁心中自然是如明鏡一般。此番豈不是正好借坡下驢成其好事?若是經江南紅巾的這位通政使大人舉薦,到時候自己仍可保高官厚祿,倒也不失一件美事!

待到朱守仁將降表寫好,已是寫了足足十餘張紙。其上文采飛揚言辭懇切,朱守仁慢慢將降表一一擺在桌上待到墨幹這才取了信封將降表一一收好放到信封內。

當朱守仁將信封交到大奎手上之時,大奎已是等得不耐煩了。看也不看便將信封收入懷中,隨之道:“朱大人高義,張某今天算見識了。既如此,在下還有一事想問。”

朱守仁陪著笑拱手道:“張大人有事盡管吩咐。”朱守仁已是見風改口,說起來卻是極其自然,大奎心中不禁暗暗佩服。

“昔年你曾派遣暗探入了江南,其中有一個叫潘磊的的,你可記得?”大奎這句話問出來,朱守仁不禁大驚失色。賭徒有句不入流的格言:押寶莫要孤注一擲。朱守仁雖是寫了降表,但依然心存見風使舵之心。這暗探之事卻又是如何被其得知?

大奎見其神色不定,不由詐道:“潘磊如今已被我大明查出,且一一供述了知道的一切,所以今番才有在下造訪之行。若朱大人真心歸降,不妨將所知一一交代,並將涉案人等寫下名錄,如此才可見大人之投誠訣心。”

朱守仁失魂落魄的跌坐於凳上,沉吟良久才道:“事已至此,本官寫來便是。”說著起身複走回書桌前,開始揮筆書寫名冊。

大奎心中也是七上八下,若這名冊是真的,再與潘磊的供詞一對照,那麼江南的百官中當可將所有元朝暗探一掃而清。

大奎為求穩妥,當即出言提醒道:“朱大人需要一一真實寫來,在下回去後要先於其他的供詞對照。若是有半句虛言,倒是大兵壓境之時須是不好看。”

朱守仁一邊書寫一邊道:“張大人請放心,本官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說這話,筆下不停,竟足足寫了小半個時辰。

等大奎接過了名單細細觀看,心中不禁大吃一驚。名單上不光有五品以下的江南官員,以後朝中十餘位官居三品以上的大員。朱守仁在一旁補充道:“張大人請看,這前兩張名單上的五十個人是本官所派遣,這後兩張上的是本官所知的其餘暗探。”朱守仁略微一頓又道:“時隔一年有餘,本官有些也記不大清楚了……。”

大奎心中驚歎,這名單上洋洋灑灑足有近千的人名。大奎不禁讚歎:“朱大人真是好記性啊,如此多的人名且能一一記錄,張某佩服!”

朱守仁低頭笑道:“不才幼時讀書,常過目不忘。如今年近不惑卻是退步了。”

大奎微笑著點點頭,又問道:“不知潘磊的家人現在何處?”

朱守仁見大奎提到潘磊家人,當即拱手答道:“潘夫人如今在廬州城中潘府居住,本官並不曾為難他們。”

大奎沉吟道:“既如此,明日勞煩朱大人備了車馬,本官與其家小一並過江。”

朱守仁聞言不由一驚,當即道:“大人容稟,不是本官不肯備辦車馬,實則是本官力不從心啊。不才雖是這廬州的守備,但能調動的隻是城中區區兩萬漢軍。城外的江防卻是由元庭大將達頓把守,另外滁州如今是紅巾軍所據,因此向東而行所經關隘亦有元兵把守。這些都不是本官能左右的。”

大奎不禁犯難起來,若是這樣要想過江豈不是難上加難?自己獨身一人倒還好說,若是帶了潘磊家小卻是如何能安然過江?

朱守仁見大奎一時難斷,便獻策道:“張大人不如隻帶潘夫人書信回轉江南,如此一來卻可以省去諸多麻煩。”

大奎搖頭道:“此事非要他們也一並過江不可,其中事宜卻不便於朱大人相告。”

朱守仁見大奎如此說,卻也不以為意。當即道:“今夜大人不方便在舍下安身,明日再想計策也不遲。”

大奎抬頭望望朱守仁,隻好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