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州曾在北宋元豐年間,出了一位神童,叫朱天賜,因從小就能熟讀詩書而做了官。如此一來朱天賜聲名大振,左近鄉鄰紛紛效仿,家境好的人家請來先生教自己的孩子苦讀四書五經,盼望著也能像朱天賜一般登科取士光耀門楣。
據傳,為逼孩子讀書,有些人用竹籃將貪玩的孩子吊在樹上。有些孩子因為功課不能過關,便不許吃飯睡覺,如此一來竟有許多孩子受虐而死。人之性情,悟性,命運多由天定。後天刻苦也需依理而行,若是一味強求卻是偏頗人性。似那些效仿之人所作所為,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現代出了一位鋼琴神童朗朗。這下可好,全國上下鋼琴濤濤分外妖嬈。隻要自己孩子年齡適當的都去學鋼琴,家境殷實的便花上十幾二十萬的給孩子買上鋼琴請了家教來逼著孩子學鋼琴。有些家長更為離譜,孩子一事無成反倒把家長練得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凡此種種一言難以蔽之,盲目無知國人一大病。)
神童的故事是黃鶯講給大奎聽的,大奎聽後漬漬稱奇。一行人到了饒州便在饒州福源客棧落腳,大奎派出二十餘人四處查訪,先前派到饒州的兩名探子到客棧與大奎會麵,詳細稟報了所查之事。
原來但凡內陸百姓吃的鹽皆是從沿海各地運來,因為鹽是天然海水所曬,造價甚底。但若是將鹽運往內地販賣卻是一項暴利行當。故此曆朝曆代對於鹽務都是不準私自販賣,須有官家經手,俗稱官鹽。運送官鹽所需人力物力甚巨,由此便衍生出一個專門替官府組織運送官鹽的商家組織,百姓稱之為鹽幫。
不法商販見到有暴力可圖,便是冒著殺頭坐牢的危險也要冒險一搏,於是組織私人商會運送海鹽到內地,這類海鹽便是私鹽。大奎聽完探子將所探知的一一稟報後不禁皺眉,這饒州府府尹潘苛既能如此作為,想必是難尋破綻,若要掌握切實憑證就需深入查訪。
外來貨物皆在城西貨場,須得到哪裏方才能探聽虛實一二。大奎命兩名探子再去打探,便獨自回房去了。
正行走間,大奎不由想到一個主意,見了黃鶯悄悄與黃鶯一說。黃鶯驚異道:“似你這二品朝官,卻去與市井之徒為伍,那怎麼行啊?”大奎竟要去貨棧等地喬裝搬運苦力,那可是又苦又累的活計。
大奎嗬嗬笑道:“當年我若不是以這等辦法,卻哪裏能娶到你這麼漂亮的媳婦?”言辭間極盡恭維之詞,黃鶯聽了滿心歡喜卻仍是不舍得大奎。
大奎勸慰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好了好了,你就依了我的意思便了。咱們不能一直住在客棧裏了,這上房一日便要一串錢,苦力哪有錢住這麼好的地方?須得找處民宅住下方才像樣。”
黃鶯笑道:“住什麼地方倒無分別,隻是卻苦了你!”
大奎嘿嘿笑道:“不妨事,嗬嗬嗬嗬。”
黃鶯無奈隻能聽從大奎安排,當下大奎吩咐人去找了合適的房子準備搬家。
說來也巧,恰有一座大宅位於饒州西城。這處宅院是一位京官的老宅,宅中隻有幾名下人看守院落。環境等等還算雅致幹淨,大奎便相中了這裏。畢竟心中不舍黃鶯與自己一道吃苦,須得安頓好黃鶯方才省心。
黃鶯暫時在客棧棲身,那處宅院須得與主人家知會一聲方可。大奎命人查訪了那京官的來龍去脈方知,其姓吳名世達,卻是在京五品上林院監正。官職雖然不大,但是人家的老宅豈是隨意租借的?大奎無法,差人持了書信快馬趕赴應天。托湯和辦理此事,信中大奎叮囑湯和莫要將此事泄露出去。
等待了十餘天,派出的信差回來了。並帶回了兩封書信,一封是湯和給大奎的,一封是那京官給家人的。
大奎拆開湯和書信交給黃鶯,黃鶯便脆生生的將書信內容讀給大奎聽:“大奎兄弟見字如麵,所托之事也已辦妥。湯某以親眷名義暫借其府邸,府內一幹人等去留悉聽尊便,鏟除奸佞匡扶法紀為我輩之責。湯和遙祝大奎兄弟,馬到功成一帆風順。”聽完湯和書信內容,大奎笑了,湯大哥辦事就是體麵,回頭少不了要和他喝上兩壇。
接到書信的次日,大奎便著人收拾行裝一並去了城西吳府。
入住一切順利,府內三五名下人惟命是從倒也聽話。大奎也是一身青衣下人打扮,安頓好黃鶯與兩個丫鬟,又安排了十名兵士在前宅以備不測,這才出了吳府來到了不遠處的民宅。
這處民宅也是吳家產業,卻是一處當街的獨家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