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信息技術環境下高職英語聽力教學探討
信息化教學
作者:周文輝
摘 要 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基於網絡信息技術下高職英語聽力教學進行分析,以此來提高高職院校英語聽力教學質量。
關鍵詞 高職英語;網絡信息技術;聽力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8-0130-02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現代英語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從教學方法來看,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改變了以講授為主的傳統課堂模式,以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手段取代粉筆、黑板、錄音機等教學工具;從教學內容來看,圖像、聲音以及動畫有效地豐富了以文字為主的教材,對於煥發課堂活力、激發學生積極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聽力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占據重要位置,其是語言學習和交際技能的實踐性應用。據相關研究顯示,詞彙量、語音語調、語法以及語速等語言基礎知識是影響學生聽力的關鍵因素。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在鞏固學生語言基礎知識方麵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語音分辨能力、對照注釋能力、領會記憶能力和猜測推測能力。信息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教學的輸出方式和輸入方式,突破了傳統聽力課堂形式單一、內容枯燥的僵局,為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新的途徑。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探討高職英語在網絡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聽力教學。
1 信息技術在培養學生語音分辨能力中的運用
語音是學生在聽力過程中首要接受到的信息,掌握準確、有效的信息是辨別單詞、理解聽力內容的關鍵。不少學生在聽力過程中陷於這樣尷尬的境地:在聽的過程中對於對話的內容一知半解,而將文字稿看一遍,其中大意基本都能理解。這主要是因為學生語音分辨能力差,特別是對連讀、弱讀等英語朗讀特殊現象缺乏了解。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這一弱項,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聽力教學,幫助學生矯正語音以及加強他們對單詞的辨別能力。
語音語調的訓練可以先由詞組再到句子,逐一進行鞏固。教師首先可以根據發音過程中的一些特殊現象進行分類,如常用的弱讀、連讀等,以及感歎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的語調。然後在分門別類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進行個個擊破,使學生熟悉英語發音,提高對英語的敏感度。
如在“連讀”的訓練過程中,教師首先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集足夠的(根據具體教學情況而定)存在連讀現象的聽力材料;然後將電影Big Fish中巨人Carl所說的“Go away”一句進行反複播放(由於巨人說話又慢又重,適合學生模仿),要求學生模仿發音,並談一談發音的特點。不難發現,在發音過程中,“Go away”實際上發為[Go(w)away],自此,教師引出“連讀”這一特殊的發音現象,並舉例說明連讀的規則。最後,教師將準備的聽力材料利用多媒體進行播放,讓學生找出連讀的詞組或句子,並一字一句地進行跟讀[1]。
2 信息技術在培養學生對照注釋能力中的運用
所謂對照注釋就是將所接收到的聲波信息與貯存在大腦的知識進行漢英語法對照、漢英詞彙意義對照,然後經過翻譯、潤色等一係列步驟後,轉化為學生已知的、熟悉的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既有的詞彙量和語法結構知識是確保學生對照注釋能力的兩個關鍵因素。因此,教師要善於挖掘網絡技術和多媒體的閃光點,以增強學生的詞彙量以及語法結構知識的積累,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對照注釋能力和英語理解能力。
如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教師可以將不常見或學生沒有學習過的單詞進行漢語意義的注釋,當然注釋內容需要在鼠標點擊之後才能夠看見。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體驗一下字幕人員的工作,如將一些比較經典的英美電影或電視劇去除字幕,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寫台詞以及翻譯的任務。在這過程中,具有畫麵性的電影、連續劇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翻譯活動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強化多媒體培養學生對照注釋能力的運用。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播放器的一些特殊功能,調節聽力材料的語速,從慢到快再到非常快,三個層次逐一推進,加快學生由英語信息到漢語信息的轉換,提高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反應能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