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雁門關外(1 / 2)

突厥先世源出於丁零、鐵勒。南北朝時鐵勒原住在葉尼塞河上遊,後南遷高昌的北山。 突厥是鐵勒的一部,以狼為圖騰。

傳說突厥的祖先曾建國於西海之上。後來,國家為鄰國柔然所滅,除一小孩外,國中之人統統被殺。而那小孩,也被敵軍砍去手足,拋棄於荒郊野外。

敵軍走後,奇事發生了:小孩居然被一隻母狼收養,不光逐漸長大成人,還與母狼結為了夫妻。柔然國君聽到消息,又派人前去追殺。軍隊殺死了不能行走的那個小孩,卻沒能殺死已懷孕的母狼。

母狼逃脫後,一路向東跑至金山之上,產下十個兒子。因金山形似戰盔“兜鍪”,而兜鍪在當地的發音為“突厥”,因此便以其為部落名。

十個兒子中,其中一個姓“阿史那”的最為賢能,成為了突厥汗國的創始人。為紀念母狼,阿史那氏遂以狼為圖騰,豎起狼頭纛(即繪有狼頭的旗幟)。

經過不斷的擴張、兼並,阿史那氏逐漸建立起一個“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裏,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裏”,幅員極其遼闊的大帝國。

突厥部落以善鍛鐵而被柔然稱為“鍛奴”。西魏時期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遣使向朝廷獻方物,從此歲歲進貢,成為中土屬國。梁武帝大同十二年突厥合並鐵勒部5萬餘落(戶), 勢力逐漸強盛。

北齊天寶三年,突厥又大敗柔然,以漠北為中心在鄂爾渾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隸製政權。最盛時疆域東至遼海, 西瀕西海, 北至北海, 南臨阿姆河南。

在突厥部落中,“可汗”為最高首領,其子弟稱“特勤”,將領稱“設”。分轄地為“突利”(東部)、“達頭”(西部)。 可汗廷帳在東、西兩部之間鄂爾渾河上遊一帶。大隋開皇二年,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其中東突厥可汗汗室為原統一突厥可汗正支嫡係之後,故東突厥仍經常被直呼為“突厥”。

仁壽元年,隋文帝為了經略北方,派楊素領兵征服內亂之中的東突厥,並親手將親隋的阿史那染幹扶持為東突厥的啟民大可汗。出於親上加親的考慮,或者也是為了監視需要,文帝還將宗室女安義公主嫁給可汗做可賀敦,也就是做可汗的妻子。在安義公主死後,又把義成公主嫁給他續弦。

然而等到了大業五年,被大隋先帝懾服而俯首稱臣的東突厥啟民可汗去世,其子阿史那咄吉繼位,為始畢可汗。按照突厥習俗,始畢可汗又娶了父親的小妾,也就是自己的後媽,隋朝宗室女義成公主為妻。這樣一來,大隋和東突厥仍舊是翁婿,當然也該是君臣。

然而這位始畢可汗可不像他的父親那般馴順,在他繼位以後沒有幾年,飽經戰亂的東突厥通過啟民可汗與始畢可汗兩代人的經營,人口逐漸增多,軍力也慢慢變得強盛起來。

於是這位始畢可汗自以為國勢漸強,又見大隋朝廷兩次征伐高句麗都是狼狽而歸,還讓一個楊玄感給鬧得坐臥不安,又被四方蜂起的義軍攪得雞犬不寧,國運日衰,威風大減。

始畢可汗就有些趾高氣昂起來,對大隋朝廷有了些傲慢輕視,甚至於私下與靈武聚反的‘奴賊’白瑜娑聯手,幹起了犯關寇邊、劫掠州縣的勾當。

麵對日漸崛起、如此猖狂,不大朝廷放在眼裏的東突厥,大臣裴矩向煬帝建議:將東突厥一分為二,再扶持一個首領,如此一來可讓其互相牽製,二來兩個首領將兵馬一分,軍力自然也就弱了。

然而這個建議想法不錯,可是實際應用的時候卻出了大問題。朝廷隻是口頭上要把始畢可汗的弟弟叱吉設拜為南麵可汗,而沒有做出實際的行動來表示支持。其結果可想而知:不光沒人沒馬沒有勢力的叱吉設不敢答應,還把始畢可汗搞得很惱火。

裴矩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發現東突厥的大臣史蜀胡悉足智多謀,擔心其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就把此人騙過來殺了。然而在殺死史蜀胡悉後,這裴矩卻做了一樁蠢事,居然派人去告之始畢可汗,說:“史蜀胡悉背叛了您,前來向我投降,我已經幫您把他殺了。”

想那始畢可汗能夠成為東突厥的主人,頭腦何等聰慧,裴矩這點小手段如何能夠瞞得過他,在得知了真相以後,始畢可汗算是把大隋王朝徹底的恨上了。

然而在當今天子楊廣心裏,卻是一直希望這始畢可汗能夠像他的父親那樣對朝廷畢恭畢敬,服服帖帖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費了不少心機,朝廷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可惜事與願違,始畢可汗包藏禍心,不把朝廷,尤其是他楊廣放在眼裏,這是楊廣所不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