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州亞運會的“數字骨骼”(1 / 1)

融合網絡

作者:卜娜

伴隨中國女排的完美一扣,在廣州舉辦的第16屆亞運會也完美收官。廣州亞運會不僅是亞運史上項目設置最多、參賽人數最多、賽事規模最大的一屆盛會,也是數字化、網絡化程度最高的一屆亞運會,中國承辦“數字亞運”的夢想已經由此實現。

前所未有的複雜網絡

廣州亞運會構建信息化係統的過程,就像是在創造一個“人”。這個係統的設計不僅體係完善、功能強大,還要能夠協助亞組委實現智能化的管理及工作的協調。就係統規模和係統複雜度而言,廣州亞運會對信息化係統的要求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屆亞運盛會。

銳捷網絡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要想支撐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信息化係統,沒有強健的“骨骼”是絕對無法實現的,而數字亞運的“骨骼”就是網絡。廣州亞運會的信息化係統主要依靠兩大網絡承載,即亞運管理網(ADMIN)和亞運賽事(AGIS)兩大專用計算機網絡。其中ADMIN專網擔負的工作更為艱巨,做為亞運會的“指揮網”,它需要提供全麵、安全、穩定、持續的強大支撐。

作為亞運會的組織者,亞組委需要籌備和協調的工作極為繁雜,實現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均須依賴於ADMIN專網。此外,在ADMIN專網上,集成了20多個不同的係統,包括門戶網站、OA辦公、KM(知識管理係統)、CRM係統等。而且,由於亞運會場館分散的特點,這樣的網絡不僅施工涉及麵廣、施工進度長、涉及業務多,它對賽時運行維護服務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亞組委對前來投標的企業提出了“四高”的要求:高穩定、高安全、高性能和高性價比。麵對如此龐大、複雜的網絡設計要求,所有集成商都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即使是最終憑借自主創新技術脫穎而出,並承擔了亞運ADMIN管理網絡建設重任的銳捷網絡,也認為這個挑戰極為嚴峻。

聚沙成塔

將整個廣州亞運會計算機網絡平台項目的實施,就像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

從2007年,銳捷網絡就開始全程參與廣州亞運會計算機網絡平台前期的谘詢設計工作,包括場館群分布設計、場館隸屬關係設計、路由/線路長度統計、AGIS/ADMIN各類業務係統部署模式等大量過程設計。谘詢、設計是極度複雜的工作,需要找出各個環節潛藏的問題和零散的需求,並最終讓其融合到整個設計體係中,每個環節的工作都需要細致對待。

在最終的ADMIN專網方案設計中,銳捷網絡構建了以天河體育中心為核心,覆蓋了大學城場館群、天河體育中心場館群、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場館群、白雲新城場館群、廣州新城亞運村場館群等5個場館群,70個比賽場館的網絡。由於ADMIN專網對可靠性有極高的要求,在網絡設計中,銳捷網絡特別采用了以冗餘鏈路(核心與彙聚層節點之間均采用冗餘鏈路)、冗餘設備(核心層、彙聚層設備均采用雙機)為基礎的多種網絡技術,確保網絡的可靠性。

在ADMIN專網內,銳捷網絡使用了4個QoS標記,可以根據網內的業務需求提供不同級別的服務,在出現擁塞的情況下能夠保證關鍵業務不受影響。再結合路由快速收斂、DiffServ等技術,以保障ADMIN專網的可用性、穩定性和區分服務能力。應對網絡的大流量,特別是賽時的突發流量,是考驗廣州亞運會網絡性能的關鍵一題。對此,銳捷網絡根據對ADMIN專網的流量預測,考慮了一定的冗餘量並結合目前市場上主流的組網技術,在核心節點與場館群彙聚節點之間采用萬兆以太網互聯,場館群彙聚交換機與場館彙聚交換機之間、場館彙聚交換機與場館接入交換機之間都采用千兆以太網互聯,而終端用戶通過百兆接入專網,在兼顧性價比的同時,也充分保障了網絡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