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PNIC:亞太區IPv4地址半年內告罄(1 / 1)

融合網絡

作者:卜娜

近日,代表五大區域互聯網注冊管理機構(RIRs)的數字資源組織(NRO)宣布,最後剩餘的五位地址區域將由世界五大地區平等分享。這一事件標誌,互聯網號碼分配局(IANA)的未分配IPv4地址空間已然耗盡,互聯網的IPv4時代正式宣告結束。

專門負責亞太地區IP地址分配工作的亞太互聯網絡信息中心(APNIC)負責人Paul Wilson表示:“對亞太地區可供分配的IPv4地址,大概還可以保證未來3~6個月的供應量,在這之後APNIC將隻分配小塊IPv4地址,用於向IPv6過渡,這一過程大概會持續5年左右。”這意味著,從IPv4過渡到IPv6,IANA留給中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IPv4沒了,或許並不壞

從來都沒有人質疑過,全球IPv4地址是一個有限的資源。從20世紀80年代初正式被開發到現在,IPv4為全球互聯網的服務年限已經超過了30年。當初,IPv4地址池僅有40多億的IP地址,在互聯網剛剛出現時,作為實驗用途,這個數字完全夠用。但是,伴隨互聯網的快速擴張,原來看似龐大的IP地址資源迅速就被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和用戶瓜分殆盡。

對IPv4 地址資源何時耗盡的預測,多年來一直爭議不斷。但現實是,這個時刻比預期來得更早。而過去十年亞太區經濟的爆炸性增長,也是導致IPv4地址資源加速耗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最近發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內地有超過4.57億個固網寬頻互聯網用戶,互聯網滲透率已達到人口總數的34.3%,中國的流動上網用戶也已達到3.03億。

事實上,對中國而言,IPv4地址耗盡似乎並非災難,而且反而有助於解決中國地區以往可用IP地址嚴重不足的問題。在IPv6時代,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可以借助充足的IP地址資源獲得更多開展新業務的機會。Paul Wilson認為,作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在互聯網發展以及IPv6的部署上領先於區內多數國家,在此次IP地址的升級中,中國有機會發揮更大的帶動作用。而這種帶動作用,可以體現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網絡服務提供以及與其他地區、國家的高端聯絡方麵。“大力推動IPv6進程,將有助於提升中國在互聯網方麵的影響力。”

向IPv6過渡,沒有捷徑

從IPv4向IPv6的過渡並非一蹴而就,當前APNIC已經開始啟動IP地址枯竭處理預案,並為亞太地區留出了五年的過渡期。但是,在APNIC的首席科學家Geoff Huston看來,實現向IPv6的過渡還麵臨著很多艱巨的挑戰。“盡管僅剩的IPv4地址資源已經分配完畢,但是當前IPv6的使用水平卻依然很低。”

他指出,實現向IPv6的過渡,沒有捷徑。“我們需要將IPv6建設為互聯網絡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並需要通過服務供應商網絡來配置IPv6,然後再逐步拓展到網絡邊緣,隻有這樣才能實現成功過渡。”

從技術層麵看,互聯網和很多終端設備都已做好了向IPv6過渡的技術準備。不難發現,如今我們所使用的大部分操作係統,都能夠支持IPv6的運行。

IPv6並非與IPv4完全不同。甚至我們30年前使用的機器都足以支持IPv6的運行。當前,很多係統供應商和硬件廠商都在提供對IPv6的支持。有專家指出,從用戶端來看,隻要用戶願意,幾乎任何手機或便攜設備都能支持IPv6。如果是一個普通家庭用戶,網絡從IPv4 過渡到IPv6,則取決於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從IPv4過渡到IPv6,在技術上沒有難點,其過渡的快慢主要取決於互聯網運營商或服務商是否能更早意識到IPv6所帶來的商機。

當前,國內的互聯網服務供應商也開始規模化地從IPv4向IPv6過渡,並且盡量讓其用戶實現無縫過渡。可以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個人用戶無需做任何事,或者僅僅需要更換一些設備,如網絡路由器等,就能夠進入到IPv6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