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新的危機(1 / 2)

既然唐員外的問題解決了,徐秋澗也沒在他家多呆,城裏大隊的難民,還需要他去處理,所以半個時辰後,便匆匆告辭離開了。回到衙門,龍管家已經等了他多時了,昨夜他一夜未睡,按照徐秋澗的吩咐,帶人將買來的帆布料運送到了一家綢緞莊,連夜趕製帳篷。一夜下來,終於趕製了三十頂,將消息大致給徐秋澗彙報了一下。

徐秋澗讓龍管家回去休息,將徐望叫了來,吩咐他到賬房取錢繼續去定製帆布,並將所買的帆布運往全城各個綢緞莊繼續趕製帳篷,畢竟一家綢緞莊的勞動力有限,一起動員全城所有綢緞莊,趕製效率必然會大大提升。如今有了王憐香五千兩銀子的嫁妝,花錢倒也放得開手腳了。

之後沒有遲疑,徐秋澗親自帶著縣內一幹衙役,將昨夜趕出的三十頂帳篷,按照他指定的地方,在全城定點撐開放設,並讓所有老弱病殘的難民先行入住。帳篷雖比不上房屋裏暖和,但比起在冰天雪地裏那是好了不知多少,難民們得見這麼一個風度翩翩的青年,如此好心,為他們修築住處,頓時個個感激涕零,因此徐秋澗的名字也很快不經自走,在難民中紛紛傳開了。

第二天,唐員外果然大設爐灶,開始對全城難民實施放粥,難民們個個激動不已,這對於饑腸轆轆他們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都紛紛排隊領粥。可惜然唐員外雖在全城設了不下二十多個放粥點,但難民實在太多,每條隊伍都排的老長,卻任有不少人沒領到。

不過驚喜的是,後麵又湧現出了一個大善人,也開設爐灶,放粥濟世了,具傳言,說是城裏的王員外。聽到這消息,徐秋澗是最高興不過的了,看來自己這老丈人也終於按耐不住了,平日裏他和唐員外本就是生意場上的老對手,現在見唐員外大義放粥,以為他是籠絡人心,自己當然也不甘落後了。

另外,經過全城綢緞莊的加班加點,一天後,終於又趕製出了一百多定帳篷,徐秋澗忙叫人將這些帳篷同樣定點安置,又讓不少難民有了住處。徐秋澗設計的帳篷很大,每頂豆蓉住下百十來人,如此一來,倒解決了城裏兩萬難民的住處問題!情況還算可觀。

然而徐秋澗心裏的苦卻隻有他自己知道,僅僅一天,趕製帳篷的手工費和材料費都花了近兩千兩白銀,這還搭進了王憐香的不少嫁妝,不心疼才怪。

轉眼三天時間過去了,城裏的救濟狀況,進行的有條有序。

城裏的帳篷數量增加到了四百頂,大多數的難民都有了住處,百十來個人擠進一個帳篷,倒也不算冷,而且唐員外和王員外兩人放粥,所以也沒有再發生餓死凍死人的現象了。

兩天下來,徐秋澗的人氣暴漲,全城難民無疑不知道這個好心縣令的名字,當然還有唐員外和王員外兩人,兩人的名譽度也是直線上升,以至於形成了“渠江三善人”的說法。

. 城裏不少有錢人都看得眼紅,也紛紛動員了起來,開始籌集善款,救濟難民。就連被徐秋澗認定的鐵公雞盧千戶和王百戶都厚著臉皮又送來了一千兩銀子,還有宴賓樓的市儈掌櫃,也大是慷慨的捐贈了一千兩白銀。

城裏的難情雖得到了控製,但徐秋澗心依舊未有平息,這天,他叫來了羅師爺,將他帶到了書房。

“先生想必知道我今天為何找你吧!”進屋後,徐秋澗眼睛一眨不眨的看著羅師爺說道。

“東翁是想問卑職為何我縣和順慶府其他縣的稅收不一樣吧!”羅師爺躊躇了一會,回到道。

徐秋澗微點頭,道:“據我所知,我朝自開國以來,農稅每年都是按人頭算的,絕不會超過一人一兩銀子!為何其他縣會突然增加到一人十兩?”

羅師爺臉上雖有為難,但最終歎息了一聲,道:“既然東翁問起!我也不再隱瞞什麼了!曾經楊懷中楊知府在任時,我順慶府一直按照原來的稅收收稅的,但自從三年前,黃知府繼任後,就不斷增加稅賦,三年竟連續翻了十倍。”

徐秋澗點了點頭,果然他猜的沒錯,這黃道明當真在一手把持。“那為何我縣卻一直按照原來的收稅標準收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