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壽命超短:德國Gr.B.39反坦克步槍(2 / 2)

Gr.B.39反坦克步槍結構

Gr.B.39反坦克步槍口徑與Pz.B.39反坦克步槍一樣,仍為7.92mm,采用空包彈發射槍榴彈,其主要改進之處是將原槍1 085mm的長槍管截短為590mm,並在槍管的口部加工有螺紋,螺紋上旋擰一個經過改造的杯狀槍榴彈發射器;兩腳架的結構與MG34輕機槍的兩腳架相似,並將架腿延長;準星較大,安裝在機匣的左側,且可以更換。其他結構,兩者則基本相同。

Gr.B.39反坦克步槍全槍質量10.5kg,可分解為槍管組件(含提把、瞄準裝置及槍榴彈發射器)和機匣組件(含槍機、機匣、槍托、握把、照門等)兩部分。槍管組件和機匣組件通過一個大型螺母連接在一起。

該槍采用槍機橫動式閉鎖機構,即槍機不同於普通槍械那樣與槍管平行設置,而是采用與槍管垂直設置且運動為垂直方向。槍機與發射機座鉸接在一起,發射機座前端通過銷釘與機匣連接,而後端通過彈性卡筍卡在機匣下方的凸起上。需拉動槍機時,將發射機座後端的彈性卡筍向前推,使其脫離與機匣的扣合,然後向下拉動握把,使發射機座向下打開,即可帶動槍機向下移動,打開彈膛,同時槍機帶動抽殼鉤向後運動。若彈膛內有彈殼,則抽殼鉤將彈殼抽出並拋殼。此時向彈膛內裝入一發彈,將握把向上推,使發射機座後端的彈性卡筍與機匣下方的凸起扣合,發射機座向上閉合時帶動槍機向上移動,關閉彈膛;同時槍機帶動抽殼鉤向前移動,抽殼鉤鉤住彈殼底緣,此時即為待擊狀態。

機匣頂部、槍機的後方設有保險杆,保險杆有兩個位置,一個位置帶有白色的“S”字樣,表示保險狀態;另一個位置帶有紅色的“F”字樣,表示發射狀態。當保險杆處於保險狀態時,保險上的突筍阻止阻鐵旋轉,使其無法釋放擊針,以確保安全。

槍托連接在機匣尾部。與Pz.B.39反坦克步槍不同的是,Gr.B.39反坦克步槍的槍托不再能夠向下方旋轉折疊,而是采用固定式槍托,攜帶時極為不便。槍托尾端設有橡膠抵肩板,可以吸收一部分後坐力。

槍管尾端左側安裝有一個可更換的準星,準星相當大,其由一個大型金屬框構成,金屬框內縱向設有1根金屬絲,橫向設有6根金屬絲。橫向設置的6根金屬絲的左側從上到下刻有“0、50、75、100、125、150”等數字,代表射程,可以看出該槍的有效射程僅為150m。金屬絲前方設有帶圓孔的金屬板,金屬板可上下移動,當某一根橫向金屬絲與縱向金屬絲構成的“+”字位於金屬板圓孔中心時,橫向金屬絲對應的射程即為瞄準距離。金屬框頂部刻有一行德文字母,表示該準星是為發射大型槍榴彈使用的。這樣的文字,加上準星可以被更換,表明在設計階段,該槍計劃能夠發射多種槍榴彈,但實際上,Gr.B.39反坦克步槍研製成功後隻發射過一種反坦克槍榴彈。準星由一個較大的盒狀護翼包裹,以保護準星上的金屬絲。照門安裝在機匣左側,是一個簡單的缺口式照門。

機匣頂部前端原本刻有Pz.B.39反坦克步槍的銘文,改造之後,該銘文頂端用兩個鉚釘鉚接了一個金屬銘牌以覆蓋原本的銘文。該銘牌上刻有“Gr.B.39”字樣,以及新的儲存編號。

為了提高該反坦克步槍的性能,Gustloff-Werke公司曾於1943年春天又專門為該槍開發一種穿透力更強的槍榴彈,但這種槍榴彈尚未設計成功就很快停止開發,因為Gr.B.39反坦克步槍本身太重、太長,其僅生產了5個月之後,就於1943年4月遭到了淘汰。

在5個月的生產時段中,Gr.B.39反坦克步槍總共生產了28 023支,其中1942年生產了1 416支,1943年生產了26 607支。1944年10月,德國陸軍武器部向所有部隊下達指令,要求撤裝所有的反坦克步槍,包括Gr.B.39反坦克步槍。

二戰後期,Gr.B.39反坦克步槍在德軍部隊中僅剩餘2 999支,仍在前線參與作戰的更是隻有116支。如今,該槍已難覓蹤影,成為槍械收藏界中一個稀有的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