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命超短:德國Gr.B.39反坦克步槍
曆史鉤沉
作者:白雲 丁麗
由戰場需求催生的改進
一戰中,德軍投入了各種型號的反坦克步槍以對付坦克和裝甲車輛,並取得了不凡效果。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在二戰中得以延續,隨著蘇聯研製成功T-34坦克並投入戰場,宣告了德國反坦克步槍時代的完結。T-34坦克的裝甲鋼板厚45mm,這對於反坦克步槍而言實在是無能為力,即便是當時德國最新型的Pz.B.39反坦克步槍,最多也隻能在100m距離上穿透30mm厚的裝甲鋼板。德軍第88步兵師的一次報告中曾提及:“士兵們並不信任Pz.B.39反坦克步槍,很少在戰場上使用它,大多數時間都被放在車輛上閑置。”因此Pz.B.39反坦克步槍隻生產了很短的一段時間。
T-34坦克的突然出現令德軍措手不及。1941年,除了反坦克步槍外,德軍步兵也隻有槍榴彈發射器、地雷和臨時爆炸裝置用於對付坦克。而後來著名的鐵拳反坦克火箭筒在當時尚處於開發的初期階段,因此德軍迫切需要快速開發一款更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在經過多次研究後,1941年7月,德國陸軍武器部要求WASAG公司對其產品GG/P40槍榴彈進行改進,以提高穿甲能力。GG/P40槍榴彈是WASAG公司此前研製的一款空心裝藥槍榴彈,其名稱的意思為“1940型反坦克槍榴彈”。該槍榴彈是專門為空軍裝備而研製的,采用尾翼穩定結構,其配用的槍榴彈發射器為長杆狀,加裝在步槍槍口;而陸軍使用的槍榴彈采用自穩定結構,由加裝在步槍口部的杯狀發射器發射。
GG/P40槍榴彈可在75m距離處穿透35mm厚的裝甲鋼板。德國陸軍武器部要求改進後的GG/P40槍榴彈可在75m距離上穿透100mm厚的裝甲鋼板,並可在100m距離上有效打擊坦克和裝甲車輛。此外,還要求其盡可能達到體積小、質量輕、後坐力小。同時,德國陸軍武器部還提出以Pz.B.39反坦克步槍為基礎加以改造,以發射改進後的GG/P40槍榴彈。因為當時Pz.B.39反坦克步槍雖然已經過時,但並沒有完全撤裝,大多數仍在部隊服役,戰時這樣做可以節約成本。
WASAG公司接到改進任務後著手研製,主要是提高了GG/P40槍榴彈所裝填的炸藥量,並在其空心裝藥腔裏增加了一個鋼層。公司於當年9月9日在庫默斯多夫測試基地對改進後的GG/P40槍榴彈進行射擊測試。由於當時Pz.B.39反坦克步槍的改進工作尚未完成,因此在測試中采用毛瑟98步槍加裝發射器發射該槍榴彈。測試結果顯示該槍榴彈的性能得到了一定提升,於是公司決定進一步對其空心裝藥腔的形狀和其內增加的鋼層進行改進。
在WASAG公司改造GG/P40槍榴彈及Pz.B.39反坦克步槍的過程中,德國陸軍武器部又於同年11月與位於圖林根南部蘇爾市的Gustloff-Werke公司簽訂合同,要求該公司也對Pz.B.39反坦克步槍進行改造,並發射采用自穩定結構的Gr.Mod40槍榴彈——對同一支反坦克步槍進行改造,但卻發射不同類型的槍榴彈,此舉意在讓這兩家公司互相競爭。
兩家公司的改造工作同時進行。但很快,WASAG公司的改造工作就出現了問題,采用尾翼穩定結構的GG/P40槍榴彈即使在改進後,對橫風仍然相當敏感。雖然改造後槍榴彈的穿甲能力已經提高到能夠穿透50mm厚的裝甲鋼板,但在橫風較大的情況下,其命中精度非常低。WASAG公司於1942年寫給德國陸軍武器部的一封信中說:“射擊測試顯示,改進後的GG/P40槍榴彈幾乎完全沒有任何用處,因為其命中率太低,在突發風力的影響下,在50m以下距離射擊30發槍榴彈,最多隻有9發能命中——而且想達到這樣的命中率也有相當大的困難。”現實情況迫使WASAG公司對GG/P40槍榴彈的改造工作隻能停止。
WASAG公司的改造工作停止後,隻剩Gustloff-Werke公司對Pz.B.39反坦克步槍的改造工作仍在繼續,但進度卻相當緩慢。德國陸軍武器部原定於在1942年7月1日開始對原型反坦克步槍進行改造生產,但直到1942年7月初,Gustloff-Werke公司的改造工作才完成,並提交了53支樣槍到庫默斯多夫測試基地進行射擊測試。到1942年12月,改造後的Pz.B.39反坦克步槍才最終開始生產,命名為Gr.B.39反坦克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