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二十六)(2 / 3)

建於1834年,用了近五年時間建成,已有160多年曆史,占地6000餘平方米,高約15米,現住24戶,107人。一百多年裏,樓裏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學生有20多人,海外華僑有40多人,正如大門對聯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於斯氣象新”。奎聚樓的建築特點是中廳高,兩廂低,經160多年風雨,巋然如山。中門平時不開,貴客來到,才打開中門迎接。樓內簷梁雕刻十分精美,“文革”期間受到破壞。

福裕樓

位於湖坑鎮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富麗堂皇。公元1880年開始興建,耗資十多萬光洋,經曆三年時間才建成,占地麵積7000餘平方米。該樓由樓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其結構特點:在主樓的中軸線上前低後高,兩座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樓前有三個大門,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內則分為三大單元。樓門坪和圍牆用當地河卵石鋪砌,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樓名也是張星炳題寫。

馥馨樓

馥馨樓——最古老土樓,位於湖雷鎮下寨村,是現存最早的土樓。建於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曆史,是永定客家土樓群中最古老的一座。占地1275.76平方米,高四層,牆身通體以生土夯成。馥馨樓沒有石基,這是沿襲了中原先祖的建築技術和建築形式,充分說明了永定土樓與黃河流域傳統民居的淵源關係。樓四周有四米寬的護樓壕溝,門前設有吊橋通行,其底牆生土摻拌有石灰、紅糖,堅固無比。堪稱中原古代建築文化的活化石。

集慶樓

為現存最早的圓形、最多樓梯的土樓。初溪村徐氏三世祖建於公元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距今五百八十餘年,為永定現存圓樓中年代久遠又結構特殊的一座。一般圓樓,小的設置兩處公共樓梯,大的設置四處樓梯,底層相通且層層環廊通達,相互往來,十分方便。唯獨此樓,按底層每戶從一樓到四樓各自安裝樓梯,各層通道用木板隔開,七十二道樓梯把全樓分割成七十二個獨立的單元。房間、樓梯、隔牆全用杉木材料構建,全靠鄰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竟也穿越了近六個世紀的風霜雨雪,與厚達二米的生土牆一起依然挺立。初溪土樓群形成於13世紀初,同樣依山而建,土樓與層層梯田構成壯麗景觀,氣勢磅礴恢宏。

二十三、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原稱“盛京宮闕”,又稱“後金故宮”、“盛京皇宮”。

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崇德元年(1636)基本建成,是清朝入關前建造的皇宮,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清順治元年(1644)世祖在此稱帝。

清統治者入關後,這裏被稱作“奉天行宮”,並對盛京皇宮進行了保護和擴建,到乾隆時基本形成今日規模。

沈陽故宮以其完整、璀璨、濃鬱的滿族特色和獨特的曆史地位而迥異於北京故宮。不僅是現令沈陽最重要的遊覽點,也沈陽故宮平麵圖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沈陽故宮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集漢、滿、蒙各民族建築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沈陽故宮占地6萬多平方米,有房屋300餘間,古建築114座。這裏的建築布局分為中、東、西三個部分。東路是沈陽故宮中獨具風格的部分,其布局與中原傳統的層層院落方式迥然異趣。東路後部正中是一座八角形的大政殿,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十個亭子,稱為“十王亭”,為八旗大臣和左、右兩翼王辦公議事的地方。

中路稱作“大內宮殿”,仍繼承了前朝後寢的製度,前麵崇政殿為主體,是皇太極處理軍政要務、接待使臣賓客的地方。前為大清門,左右有飛龍、翔鳳二閣和廊廡對峙。殿後自鳳凰樓以後為寢宮,以清寧宮為主,兩旁有關睢宮、永福宮、麟趾宮和衍慶宮等宮殿建築。

西路為乾隆時期所建。主要建築有文溯閣、仰熙齋、嘉蔭堂和戲台,是專為收藏《四庫全書》和供清帝們來盛京(沈陽)時讀書、看戲的場所。

東路以大政殿為主體,中路以崇政殿為主體,西路以文溯閣為主體。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沈陽故宮建築,不僅在建築布局上有其特點,而且在彩畫、雕刻等方麵都有濃厚的東北地方風格,反映了中國多民族建築文化的特點。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準中國的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沈陽故宮大政殿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於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神聖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後改為“大政殿”。為八角重簷攢尖式,八麵出廊,均為“斧頭眼”式隔扇門。下麵是一個高約1.5米的須彌座台基,繞以雕刻細致的荷花淨瓶石欄杆。

殿頂鋪滿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的兩根大柱上雕刻著兩條蟠龍,殿內有精致的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氣勢雄偉。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台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順治元年(1644),清朝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大政殿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也比較華麗,因此被歸為宮殿。大政殿和呈“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這是滿族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