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二十三)(2 / 3)

大雁塔的模型是嚴格按照1:60的比例製作,惟妙惟肖。

大雁塔五層,陳列著一通釋迦如來足跡碑,該碑是依據唐代玄奘法師晚年於銅川玉華寺請石匠李天詔所刻製的佛足造像複製而成。上有諸多佛教圖案,內涵十分豐富,素有“見足如見佛,拜足如拜佛”之說法。

在五層的塔室內,還收集展出有玄奘鮮為人知的數首詩詞。可窺見玄奘高超的詩詞藝術造詣。

六層懸掛有唐代五位詩人詩會佳作。公元752年晚秋,詩聖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酒籌助興賦詩述懷,個個才華橫溢,詩句出神入化。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

大雁塔的最高處,可向四周遠眺,古城四方四景盡收眼底。七層的塔頂,刻有聖潔的蓮花藻井,中央為一碩大蓮花,花瓣上共有14個字,連環為詩句,可有數種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他在印度所聞的僧人埋燕造塔傳說,向遊人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舍利

舍利乃佛祖或得道高僧道行甚高的體現,是其戒、定、慧三者轉化的結晶。佛祖或高僧在圓寂後火化時所生成的晶瑩堅硬的顆粒稱為舍利子。火化後尚存的原身體某部位靈骨,諸如佛牙舍利,頂骨舍利,佛指舍利等甚為珍貴,往往帶有聖潔和神秘色彩。

大雁塔與佛舍利可謂密切相關。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當初為存放從西域所取經像舍利而建造此塔,玄奘法師究竟從西域帶回多少舍利,在《法師傳》中記載僅說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體數量未能說明。而在同書描寫修塔一節時,說明“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萬餘粒。”後經武則天長安年從新改建時,將塔中原有舍利如何處置,就未有詳實的史料記載。玄奘法師曆經千辛萬苦所取佛之舍利是另行存放?還是散失無有下落?就不得而知,最終成為千古之謎!所以說玄奘取經帶回的佛舍利究竟在什麼地方?有沒有在大雁塔的地宮,還是在塔的哪個部位存放,實為千古之謎,隻好有待千年後有機會得以發掘時,才能澄清。

當前的雄偉的大雁塔上,安放了非常珍貴的佛舍利。關於這一佛舍利,還有一段來曆故事。

在1998年6月10日,大雁塔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華僑高僧釋悟謙法師,法師原籍是陝西鹹陽人,自幼出家並於四十年代初,以玄奘為楷模,赴印求法,現已年逾古稀,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當他來到大慈恩寺,登上大雁塔時感慨萬分,真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當天,他拿出一紅紙袋,上麵印著金色的“一乘佛寶”四個字和蓮花圖案,內裝有珍貴的兩顆佛舍利子(一顆直徑3.5毫米,一顆直徑1.5毫米),贈與大雁塔。並再三囑托:“這佛寶非常寶貴,要珍藏好定有無量大福”。為了彌補大雁塔舍利之謎的缺憾,讓更多的人們共同瞻仰佛寶舍利,便將佛寶陳列於大雁塔上。

小雁塔

小雁塔是位於中國西安市薦福寺內的一座佛塔,正式叫法應為“薦福寺佛塔”,屬於保護比較好的唐代古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唐代景龍年間。塔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小雁塔的塔形秀麗,被認為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築藝術遺產。小雁塔及其古鍾即“雁塔晨鍾”列入“關中八景”。是西安市著名的旅遊地。

現在的小雁塔為西安博物院的組成部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絲綢之路中國段22個申遺項目之一。

小雁塔坐落在西安市南約1公裏的薦福寺內。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的標誌,因為規模小於大雁塔,並且修建時間偏晚一些,故而稱作小雁塔。

薦福寺原來建於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中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族戚為高宗薦福而建造寺院,初名獻福寺,天授元年(690年)改名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著名的寺院。

唐代名僧義淨於高宗鹹亨二年(671年)由洛陽出發,經廣州取海道到達印度,經曆三十餘個國家,曆時25年回國,帶回梵文經書400多部。神龍二年(706年)義淨在薦福寺翻譯佛經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有很高的價值。薦福寺內僅存有建於唐景龍元年(707年)的小雁塔。

小雁塔是密簷式方形磚構建築,初建時為十五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每層疊澀出簷,南北麵各辟一門;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形成秀麗舒暢的外輪廓線;塔的門框用青石砌成,門楣上用線刻法雕刻出供養天人圖和蔓草花紋的圖案,雕刻極其精美,反映了初唐時期的藝術風格。塔的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有木構式的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可達塔頂。明清兩代時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十三層。由於小雁塔的造型秀麗美觀,各地的磚石結構密簷塔大都仿效建造,在雲南、四川等地區的唐、宋時期的密簷塔雖各具地方特色,但仍可以看出與小雁塔的繼承關係。

今天寺內還保存有一口重達一萬多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造的巨大鐵鍾,鍾聲宏亮,“雁塔晨鍾”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小雁塔在唐、宋朝時期一直叫“薦福寺塔”,至於“小雁塔”之名,則和“大雁塔”的名稱有關。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間),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內西院建用於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公元707年(唐代景龍年間),朝廷資助在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薦福寺塔。後來,因塔形似雁塔並且小於大雁塔,故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小雁塔是密簷式磚結構佛塔。塔為青磚砌築。塔平麵為正方形。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存13級,1989年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395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小雁塔的基座為磚方台。基座下有地宮,為豎穴。基座之上為塔身,塔身底層較高,二層以上逐層高度遞減,故塔的輪廓呈現出秀麗的卷刹。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塔身輪廓呈現錐形形狀。小雁塔塔形玲瓏秀麗,造型優美,比例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