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前的大慈恩寺
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經”故事馳名。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會想起唐代高僧玄奘和賜福鎮宅聖君師傅鍾馗故裏的鍾馗,曾在這裏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他是這裏的第一任住持方丈。這位傳奇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慈恩寺玄奘(600~664年),生於隋仁壽二年,俗姓陳名,河南偃師人。
十三歲被朝廷破格錄取,在洛陽淨土寺剃度為僧,不久便升座述經。貞觀元年(627年)他結伴上表奏請朝廷,申請赴天竺取經。唐王因建國之初,社稷未穩,下詔不許。其他人紛紛退縮,而他不為所動,矢誌不改,並且利用出國前三年時間,從佛經研究、語言梵文及物質精神等方麵作了充分準備。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遊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數不清的艱難險阻,經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餘裏孤征,終於達到佛教聖地'天竺印度,如願以償地就學於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後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遊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於恩師戒賢。
公元642年,在玄奘求法圓滿欲回大唐之時,受邀參加了古印度規模空前、規格很高的佛教學術盛會。在會上,玄奘法師為論主,其辯才無礙、博學宏論折服了與會者,連續十八日無人能發論辯駁。大乘僧眾稱玄奘法師為“大乘天”,小乘僧眾稱他為“解脫天”,佛教之“天”,就是之菩薩眾神。
為回大唐譯經弘法,玄奘說服勸阻自己回國的恩師、道友及各國國王,於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並於次年奉敕與長安弘福寺譯經3年。
公元649年(唐貞觀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專心致力於佛經翻譯事業。並於唐永徽三年創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經像、舍利。唐顯慶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譯經。又於次年奉旨率翻譯住僧與弟子至銅川玉華寺,居素成院,從事《大般若經》的翻譯。終在公元663年(唐龍朔三年)率眾譯成《大般若經》六百卷。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操勞一生的玄奘法師因病在玉華寺圓寂。其靈柩還京奉大慈恩寺並安葬於長安城東白鹿塬上。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為樊川鳳棲塬,並修建了五層靈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肅宗題:“興教”二字,從此取名興教寺。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杜甫的“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尤其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館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於哲理的感歎,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晚景
早在唐中宗神龍年間,雁塔題名就已形成風俗。凡新科進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皇帝也必於曲江邊的樓上垂簾觀看)、杏園參加國宴,然後登臨大雁塔,並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成為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豪邁地題下“及第新春選勝遊,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並提了,可見他們洋溢著春風得意的喜悅心情,把雁塔題名視作莫大的榮譽了。到後來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題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間一場大火毀掉了珍貴的題壁。
大雁塔塔底皆有石門,門楣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及磚雕對聯。在南門東西兩側的碑龕內鑲嵌著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述三藏聖教序記》碑,均為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碑文高度讚揚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弘揚佛法的曆史功績和非凡精神。世稱《雁塔聖教》。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珍貴書法碑刻。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在唐代,新進士及第後,有大唐天子於杏園賜宴,於曲江聚會飲酒,慈恩塔下題名等風俗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曲江流飲”和“雁塔題名”。
進入南門,洞壁兩側鑲嵌有多通明代題名碑,其中“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是當時“雁塔”之風光寫照。此外,描寫玄奘輝煌一生的《玄奘負笈像碑》《玄奘譯經圖碑》也值得一觀。
在塔內一層通天明柱之上,懸掛著四幅長聯,寫的是唐代的曆史、人物、故事,身臨其境,吟誦一番,頗有原詞原句的感受。
一層塔內,還設有古塔常識及中國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與發展,佛塔的結構和分類。
塔座登道的動測墁磚處,平臥有一通“玄奘取經跬步足跡石”,所刻圖案生動地反映了玄奘當年西天取經的傳說故事,以及他萬裏征途、始於跬步的奮鬥精神。
大雁塔二層的塔室內,供奉著一尊銅質鎏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係明初寶貴文物,被視為“定塔之寶”。到此遊覽的遊客爭先禮拜瞻仰。
在兩側的塔壁上,還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壁畫兩幅以及現代名人書法多幅。多是唐代詩人登臨大雁塔有感而發的詩句,琅琅上口、意味悠長。
在三層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貴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關舍利的由來有著一段故事,係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謙法師所贈,屬一乘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