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二十二)(3 / 3)

此電廠坐北向南子山午向,左水倒右出辛戌,為正旺向,名三合聯珠貴無價。合唐朝大風水學家楊筠鬆大師救貧水,生來會旺、玉帶纏腰金城水法。大富大貴,人丁昌熾,名祿存祿流盡佩金魚。男女高壽,發福綿遠,旺水朝聚,富比石崇。

廠址為東四命宅,四吉星在位,北延年,東生氣,東南天醫,大門輔弼,四大吉星在位。

廠址四周環水繞抱,前有柳槐,財源自來;後樹疊重,發達興隆;右樹重抱,財祿長保;左栽石榴,人丁長留,庭院設噴泉假山,車到山前自能轉,門前九曲拱橋,名貴祿馬上禦街,功名顯達福財皆發。

真乃地理中第一吉向也,此電廠地運三百六十年之久。

十六、大小雁塔

大雁塔

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2011年1月17日,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正式獲批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大雁塔也是國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絲綢之路申遺中國段22處申遺點之一。大雁塔是8世紀為保存玄奘法師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建。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東傳入中原地區並中國文化的典型物證。

民間流傳:“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內,大雁塔原稱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國唐朝佛教建築藝術傑作。

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塔通高64.5米,塔身為七層,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盤登而上。每層的四麵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和著名古跡,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繪製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讚道:“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大雁塔始建於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層磚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建。後來又經過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朝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從天竺取回佛經,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並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於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遂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唐高宗由於玄奘所規劃浮圖總高三十丈,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願法師辛勞為由,恩準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此塔名雁塔,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仿西域堵坡形製,磚麵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曆時兩年建成。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五十餘年後塔身逐漸塌損。

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施錢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另一說,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後唐時期對大雁塔進行改建,降至七層)。唐末以後,慈恩寺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隻有大雁塔獨存。

公元931年(五代後唐長興二年)對大雁塔再次修葺。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原先塔高11層)。

公元1604年(明朝萬曆二十三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寬大,即是現今所見的大雁塔造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雁塔於1961年國務院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大雁塔經過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風貌。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現通高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約48.7米,東西45.7米;塔體呈方錐形,平麵呈正方形,底邊長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塔體各層均以青磚模仿唐代建築砌簷柱、鬥拱、欄額、檀枋、簷椽、飛椽等仿木結構,磨磚對縫砌成,結構嚴整,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身各層壁麵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鬥,在每層四麵的正中各開辟一個磚拱券門洞。塔內的平麵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一層二層多起方柱隔為九開間,三四層為七開間,五六七八層為五開間。塔上陳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經足跡石刻等。

大雁塔塔的底層四麵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畫麵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為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底層南門洞兩側鑲嵌著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聖教序記》兩通石碑,具有很高藝術價值,人稱“二聖三絕碑”。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長約48.7米,東西長約45.7米;塔身底層邊長25.5米,呈方錐形;塔煞高4.87米。1、2兩層有9間,3、4兩層有7間,5、6、7、8層有五間,每層四麵均有"門。底層南門洞兩側嵌置《大唐三藏聖教之序》碑與《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兩碑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大唐三藏聖教之序》由右向左書寫,置於西龕,《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由左向右書寫,置於東龕。兩碑分別由唐太宗李世民和皇太子李治(後來的唐高宗)撰文,時任中書令的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書寫。兩碑規格形式相同,碑頭為蟠螭圓首,碑身兩邊線有明顯收分,呈上窄下寬的梯形(此為唐碑典型形製),碑座為有線刻圖案的方形碑座,兩碑通高337.5厘米,碑麵上寬86厘米,下寬100厘米。

大雁塔名稱的由來

大雁塔,真的與雁有關嗎?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南部)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淨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麵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

唐朝高僧玄奘於公元629年至645年間,在印度遊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回國後,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於公元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至今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