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麗傳媒前副總裁張文伯認為,於正是“中國電視圈裏具有典型產品經理特征的電視人”,與大部分的傳統編劇不同,於正以非常明確的產品形態來進行內容推廣,而前期的準備工作就是對於信息數據的深度挖掘來總結規律。
“現在可以通過微博、貼吧、微信、論壇等眾多渠道的輿情,分析時下觀眾最想要的是什麼,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戳痛他們的內心。”於正表示,新舊版《神雕俠侶》的對比,本身就能極大地挑動不同年齡層、數量龐大的武俠迷、金庸迷的敏感神經,拓展不同年齡階段的觀眾群體,新鮮的劇情和顛覆式的人物形象無疑也是一個巨大的話題源泉。
就這樣,唯美、速配、虐心成了於正作品的“標配元素”,滿屏撲麵而來的俊男美女、豔麗養眼的服裝和道具,賞心悅目;背景各異的男女角色劇中速配,上演糾結虐心的情感,跌宕的情節讓觀眾“愛恨交織”——一邊在網絡上吐槽,一邊堅守在屏幕前觀看。
於正對作品的“互聯網化”改革正中湖南衛視“下懷”。在“多屏互動”成為主流傳播模式下,傳統電視信號傳播帶來的觀眾(用戶)數據反饋速度、精準度明顯滯後於互聯網傳播。如果像眾多死守傳統模式的影視製作者一樣無法擁抱新興事物,那麼必然會在市場競爭中慘遭淘汰。因為互聯網時代的影視製作模式已經發生改變,以往單純向觀眾(用戶)輸出內容源的方式亟待改變,實現與觀眾(用戶)實時互動將成為節目製作的主流。
“去電視化”
於正極少起用片酬過千萬的一線演員,往往選用片酬很有競爭力的年輕演員,但在服裝、化妝、道具等方麵卻舍得大手筆投入。在於正看來,年輕演員可以視他的作品為一個表現平台,而非一次性獲得高額回報的演出機會。年輕演員可以通過出演於正的作品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從而在今後的商業活動、接拍其他影視作品中獲得更為豐厚的回報。
事實上,通過詮釋於正作品中的角色,楊冪、袁姍姍、陳曉、趙麗穎等人迅速走紅。
與堅持導演為主導的傳統模式所不同,於正堅持以劇本內容為導向來操作,“沒有人比我更了解我的作品。”於正表示,如果將自己的作品放給其他人來主導,難以保證編劇想要表達的內容。
於正如此堅持內容為導向,是因為相比於傳統編劇,他正在嚐試著以內容導向的IP概念來驅動產業,通過IP來打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就這樣,於正開始了“去電視化”、“去編劇化”之路,他直接將電視劇和遊戲捆綁在一起,完美世界、趣遊等知名遊戲公司皆為於正的合作夥伴,在《美人製造》播出後,會推出三款不同平台的遊戲。於正透露,這部集愛情、懸疑、魔幻為一體的“首部古裝探險戲”,其實有了遊戲的感覺。
因為《美人製造》是周播欄目劇,可以邊拍邊播,於正還力圖把它打造為一個互動化的標杆。據於正的合作方趣遊CEO玉紅介紹,遊戲不但高度還原電視劇的場景、人物、劇情,網絡遊戲中的玩家行為還將反作用於電視劇,影響電視劇情的未來走向。
與此同時,借著《美人製造》的熱播,於正與電商公司合作推出電視劇同名美妝品牌“美人製造”,並首次推出兩款麵膜和香皂,在聚美優品上正式售賣。配合電視劇《美人製造》的情節而推出劇中出現的美容產品,讓觀眾有“代入感”。據了解,於正本是為了宣傳新劇而推出保養品小樣,送給粉絲和明星後卻獲得了意外的好評。於是,於正決定將這些產品做成正式商品出售。
“對於互聯網我並不是專家,但我願意去做這些嚐試,這對於影視行業本身也是一件好事。”於正說。
而對於電視劇本身來說,傳統模式下的盈利模式過於單一,僅僅通過一輪播映權、二輪播映權、音響網絡播映權和海外播映權的販賣獲得收益。現在通過打造IP的跨界合作,電視劇可以利用粉絲經濟帶來的紅利,從觀眾(用戶)那裏獲得收益。遊戲玩家的付費充值、粉絲對於劇中商品的直接購買,都可以完善整個電視劇的生態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