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以高質量和低替代性為特點的德國產品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很長時間,德國製造並非高質量的代名詞,反而與“假冒偽劣”有千絲萬縷的聯係,當時馳名世界的是“英國製造”。直到20世紀初,德國製造業才開始逐步崛起,以其工藝精湛、質量優良享譽歐洲,進而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兩次世界大戰使德國喪失了主要原材料產地和殖民地市場,而德國國內自然資源匱乏,國土麵積狹小,無法發展類似英法等國的殖民地經濟。獨特的國內資源形勢與國際競爭格局,迫使德國走向高技術製造業之路,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德國人發現高技術產品才是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無法替代的東西,高技術行業具有的價值也是其他行業難以匹敵的。從德國出口產品結構上看,精密機械、汽車及配件、精細化工產品是支柱。這些產品在全球各大新興市場廣受歡迎,成為這些國家工業化的基石。近年來,德國除出口工業產成品之外,還加強了高科技產品的技術輸出,而技術輸出本身就是一項風險成本最低的輸出方式。與美國的高技術產品和技術輸出不同,德國的技術輸出不以意識形態好惡為準,不像美國那樣濫用國家安全法案,阻撓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輸出技術。這促使德國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出口國,成為對中國的第一大技術輸出國,也是對非洲主要技術輸出國之一。
德國經濟迅速擺脫危機,與新興市場對德國產品的需求不無關係,2010年中國GDP增長10.4%,印度增長11.1%,巴西7.5%,南非3.1%,俄羅斯4.5%。這些國家是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其基礎設施等方麵的建設需要大量工業產品,德國出口產品以其經濟耐用及高品質贏得了市場。2010年德國出口增長14.2%,2011年增長8.2%,2014至2016年預計年增長率均在3%以上(OECD數據)。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含量高的新興行業才是未來最具競爭力、最具不可替代性的產品來源。歐洲國家多屬外向型經濟,但是在出口產品結構上,大部分國家仍然以傳統第三產業產品為主,包括旅遊、文化、媒體藝術等,缺乏類似美國的金融、信息產業,致使其產品和服務的可替代性高,價格優勢也不明顯,核心競爭力不足。這些國家在經濟危機中搖搖欲墜,不僅為發達國家敲響了警鍾,也是給新興市場的一個深刻教訓。
當然,德國經濟的迅速恢複和發展離不開德國人的勤勞。統計表明,法國人平均每周工作時間是35小時,英國在40小時左右,德國達到45小時。此外,德國的培訓機製也是領先其他國家的,在工業化過程中,培養技術工人,這些工人同時在學校和工廠受訓,成為學徒製技工。另外,港口、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德國經濟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總而言之,德國在金融危機中迅速恢複經濟增長與就業,不僅源於德國政府果斷采取有效的金融市場救助和經濟振興計劃,與其經濟模式、產業結構、產品特點也是密不可分。由此可見,各國發展模式都有其製度上的路徑依賴,隻有結合本國的曆史傳統,才能找到最契合本國發展的道路。中國當前正值產業轉型期,以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都是亮點。在轉型期間,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製造業,利用互聯網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
(作者單位:北方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本文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麵向阿拉伯國家的寧夏現代農業支撐體係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BJL068)
【注釋】
①朱丹:“德國經濟的隱性冠軍—領先全球的德國中小企業”,《才智》,2014年第1期,第3頁。
②丁純,瞿黔超:“金融危機對德國經濟與社會的影響以及德國的對策”,《德國研究》,2009年第2期,第23頁。
③薛彥平:“德國經濟治理的回顧與前瞻—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的影響”,《當代世界》,2014年9月號,第54頁。
責編 / 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