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事業單位新會計報表的變化及建議(1 / 2)

事業單位新會計報表的變化及建議

財經(務)管理

作者:鄒柳容

摘要:進入新世紀,隨著公共財政一係列製度的頒布,1997年實施的《事業單位會計製度》已嚴重滯後。在此背景下,為了規範會計核算,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新《事業單位會計製度》於2013年1月開始實施。本文分析了新舊會計製度下會計報表的變化,對不夠完善的地方,提出了改進意見。

關鍵詞:事業單位 會計報表 變化 建議

通過事業單位的會計報表,財政部門及相關單位可以了解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收支情況,可以把握單位對財政預算的執行力度、指導事業單位的工作。新製度下的會計報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與舊會計報表相比,增加了“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對“資產負債表”的會計要素、會計科目、“收入支出表”的排列方式、項目等做了改革,使事業單位會計報表能更好地滿足單位管理的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

1.新舊會計製度的變化

1.1 財務報告體係由單一變為具有層次感

1997年實施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財務報告體係隻有會計報表,略顯單一。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資表、附表及會計報表附注和收支情況說明書等。新《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的財務報告體係按範圍從大到小依次為財務報告、財務報表及相關信息資料,會計報表及附注三個層次,更具完整性。新製度下的會計報表將基建投資表刪除,將基建部分通過“在建工程”科目並入單位大賬;新增了財政補助收支表,會計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

1.2 會計報表的結構和項目由不合理趨向更具通用性

舊《準則》下的資產負債表中,不僅包括資產、負債和淨資產項目,還有收入和支出項目,使得收入和支出項目既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中,又出現在收入支出表中,不僅造成內容重複,又使得資產負債總額虛增。而新《準則》下的資產負債表剔除了收入和支出項目,僅包括資產、負債和淨資產三大項目,使事業單位的資產負債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資產負債表。改革後的資產負債表,更直觀、更清晰地使會計報表的相關人員讀懂報表內容,了解單位的財務狀況,有利於利用財務數據進行財務分析。

收入支出表借鑒國際慣例和企業會計的格式,對報表結構做出了較大調整,按分布式設計,更加直觀、完整地反映了事業單位期末財政補助結轉結餘、非財政補助結轉結餘情況,有利於提高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效率。

新增的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按照政府收支分類科目的要求,在財政補助收入和財政補助支出中,按照財政資金的具體項目列明,財政資金按規定用途開支,便於事業單位進行預算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的需要。

1.3 會計科目的設置發生了較大變化

舊製度中,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是不需要提折舊的,隨著資產的使用與損耗,造成了資產“虛高”的情形,“累計折舊”科目的使用,避免了這種弊端。為了能真正體現無形資產的價值,新增了“ 累計攤銷”科目,對無形資產進行計提攤銷,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完整性,防範和降低基建工程的財務風險,便於編製工程竣工決算報表,確定資產價值,新增了“在建工程”科目,將基建數據定期並入單位會計“大賬”。對單位資產處置中的出售、轉讓、捐贈、調出、盤虧、報廢、毀損等會計處理等通過“待處置資產損益”項目進行核算,有利於對資產進行管理。對職工工資、津補貼、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優化和統一在“應付職工薪酬”科目,便於財務核算與管理。為了更好地核算和監督長期資產所占用資金的變化情況,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新增了“非流動資產基金”科目,與資產類的科目“長期投資”、“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相呼應。為了保證財政資金不被挪作他用,監督事業單位預算的執行情況,使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新增“財政補助結轉”、“財政補助結餘”、“非財政補助結轉”、“非財政補助結餘”等科目,

2.新《事業單位會計製度》不完善之處

2.1 固定資產、基金的變動情況在會計報表上體現不出

在《收入支出表》和《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中,沒有專門列示反映固定資產和基金的條目。如果發生了重大的資產及相關的基金變動情況,在會計報表上是體現不出的,隻能在報表的附注中反映,不能使相關人員及時準確地掌握相關信息,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的力度會受到影響。